川教版七上汉字的演变内容摘要:
戟”等。 金文的内容,最初只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 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传后代,来显其荣。 因古代人总体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科网 ] 学生阅读教材和观察投影后可以回答。 (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活动 : 投影“ 试一试”(投影出甲骨文的十二生肖文字,让学生填上相对应的现代汉字)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结合语文知识从汉字的造字方法方 面讨论,并得出相应的答案。 学生看书,用投影仪展示 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散氏盘”。 教师指导学生从形体、结构进行观察。 培养学生的书法鉴 赏 用钟鼎作为铜 器的总称。 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 铭文”。 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 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了图画性。 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 金文,金文产生于西周,也叫钟鼎文,铜器铭文。 它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特点:笔形比甲骨文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 (二 )、 古老的密码 战国文字(板书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前 221 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 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投影材料 :“刻有楚国文字的 铜节 ”和“刻有秦国文字 —— 大篆 (zhu224。 n)的石鼓 ” 大篆 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广 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 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 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 zh242。 u)文。 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 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 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籀文”也叫大篆,通行于春秋战国,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三 .小篆和隶书 (板书) (一) 小篆 汉字的 统一(板书) 公 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能力。 学生活动:“比一比”金文跟甲骨文相比有什么特点。 (学生广泛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思 维) (通过投影楚国和秦国的文字,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川教版七上汉字的演变
相关推荐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计算机正朝着 、 、 、 和 这几个方向发展。 二 、 合作探究 1. 小组讨论,在生活中我们常使用哪些通信技术。 我知道的有: 2.为什么现在计算机可以越做越小呢。 是
和 来管理计算机。 ( P1) CPU是指 ,由 ______和 ____ __组成。 ( P2)用于存放数据和程序的设备称为 ,分为 和。 ( P2) CPU 可以直接访问。 第二部分:探究案 ( P1)请用你知道的方法,尝试着打开“我的电脑”窗口,并观察列出了这台计算机中的哪些资源。 ( P2) 认真阅读教材,
方式有哪些。 1.主题树方式(树形目录):整个结构就象一棵倒置的树。 转化为资源管理器中的结构: 2.数据库方式 3.文件方式 4.超媒体方式 (三)资料分类: 1.怎样恰当地进行分类。 (根据信息的内容、根据使用的要求) 2.按用途分类:比如 转化为电脑中的结构图 : 3
人、伊奥利亚人、多利亚人 二 . 爱琴文明 A 古希腊文明的开端 B 内涵:是爱琴海地区早期奴隶制城邦文明(即青铜文明) C 代表: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爱琴文明前期) 早期: A 时间: 前 2020 年 —— 前 1700 年 B 特征:产生了君主制国家 出现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 全盛时期: A 时间:前 1700 年 —— 前 1400 年 B 特征:犁耕出现;手工业分工精细 , 青 铜器
关系,培养学生与时 俱 进、富有竞争精神的积极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 ] 重点:日常生 活的变 化。 难点:( 1) 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 2) 城市与乡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学生对本课的理解会有所不同。 [课时 ] 1课时 [教学方法 ] 讲解启发、讨论体验法。 [教学 过程 ] 先让学生 按第 24 课的要求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化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完成情况
日向国际运输开放,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可昼夜通航,具有极高的交通与战略地位。 它的通航,大大缩短了世界贸易运输的航程。 苏伊士运河位于当今世界的天然油库中东附近,连接着红海和波斯湾 沿岸港口,扼欧洲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及东亚地区港口等航线 ,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1956 年 7 月 26 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开罗独立广场,面对数万兴高采烈的人民群众庄严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