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科学三上今天的天气单元教案内容摘要:

谈话:好,下面老师就带领每个小组的同学,到教室外面亲自动手观测今天的风向,在测量 的过程申,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制作的风向标最好、最灵活,为什么 ?并拿自己的风向标跟其他小组的比一比,你制作的风向标优点是什么 ?还存在哪些缺点 ?今后应怎样改进 ? 学生分组观测今天的风向。 学生汇报观测结果及所得。 课堂小结 拓展活动 : 课后请同学们成立气象研究小组,利用自己制作的风向标进行风的观测,了解本她在这个季节刮风的特点,找到本地的气象特点。 到时我们全班开一个汇报会,好不好 ? 我的雨量器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活动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能改良设计出自己的 雨量器。 理解降雨量的概念,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直尺、大饮料瓶或其他透明塑料瓶、浇 花用的喷壶。 教师准备:下雨时的录像片断、雨量器、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四种天气符号 —— 小雨、中雨、大雨、暴雨让学生进行辨认,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详细描述每种天气情况下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对雨量分级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课件出示符号及天气情景) 二、讨论探究 (一)认识降雨量。 课件创设情景:雨后,一个 小朋友想:“雨下得真大呀。 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知道下了多少雨呢。 ”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要想准确的知道下了多少雨必须把所有的雨水收集起来量一量,这种想法虽然是正确的,但一定会因为难以操作而被其他学生否决。 师:其实我们想知道“下了多少雨”其实就是想知道“降雨量”是多少,什么叫“:降雨量”呢。 “在一定时间内,从云中降落到水平地面上的液态水,在无渗透、无蒸发、无流失的情况下聚积起来的水的深度,称为该地区该时段的降水量。 ” 课件继续:小男孩突然发现了屋檐下的一坛子雨水,就想到用尺子量一量坛子里的水深,就知道降雨量了。 让学生说说对他这种做法的意见: 1、坛子里的水有一部分来自屋檐上流下来的雨水,会量不准的。 2、坛子上下细,中间粗,用这样的容器量雨不合适。 3坛子没放平,一边高一边低也会量不准。 师:对于发现的这些问题,大家有什么解决方法。 学生讨论寻找解决方法: 1、选择一种上下一样粗的容器来接雨。 2、把容器放到开阔不受碍物影响的地方。 3、放得时候使它保持水平。 师:大家觉得他用尺子来量降雨量是不是选对了工具。 生发表见 解:不对,应该用量筒量水的体积。 对了,量深度应当用长度单位,所以应当用尺子。 师:那么我们用什么长度单位最合适呢。 生发表见解:用毫米,因为这样得出来的数才最准。 师:集体的力量真是大啊,竟然从小男孩的研究方法中发现并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 虽然他错误很多,但同学们应该感谢他,正是他的多思好问我们才有了这样一次深入研究学习的机会,其实很多科学发明都是从一个“为什么,怎么办”开始的,大家要学习他这种多提问多思考的好习惯哪。 (二)降雨量的分类 前边同学们根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