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七上第16课论语八则word教学参考内容摘要:

传承者。 《论语》中的 “ 子 ” 特指孔子,一般以字称孔子的弟子。 只有曾参和有若被尊称为 “ 曾子 ” 和 “ 有子 ” ,据此,研究者认为《论语》是曾参和有若的弟子整理而成。 四、孔子生平 孔子(前 551~前 479),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 名孔丘,字仲尼。 鲁国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 父叔梁纥,母颜氏。 鲁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 礼乐之邦之称。 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 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前 516),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 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 鲁定公九年 (前 501),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 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 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襄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 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的邱、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 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时孔子 55岁。 14年中孔子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 鲁哀公十一年(前 484),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 68岁。 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五、孔子性情 子曰: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 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 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做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 “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 “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 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 “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 “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 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六、孔子功德 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对孔子进行追封追谥。 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道家理论,以 “ 无为 ” 治国。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后,中华文化从此和孔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孔子也成为中华 文化的代表人物。 国学大师柳诒徵以孔子为 “ 中国文化之 中心 ” , “ 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 汉武帝以后,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一系列思想构成了其后中华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及部分周边国家的社会及民众各方面的发展均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孔子的形象与思想也被后人根据当时的需要做出了各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解读与诠释,其学术思想被奉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直至清朝末期。 儒家文化超越国界,在东亚一带传播久远,并为西方所关注。 北宋时孔子嫡派后裔被封为 “ 衍圣公 ” ,子孙世袭一直到中华民国, 77代 “ 衍圣公 ” 孔德成民国二十四 年( 1935)改封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现居台湾。 七、孔子弟子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 “ 七十二贤人 ”。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端木赐。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原宪、公冶长、攀须、有若、公西赤。 孔子死后, “ 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 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八、《论语 》其书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 “ 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 (《文心雕龙 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 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对象,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