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设计1内容摘要:

识字 3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 9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 借助图画感知古今文字的发展演变,了解偏旁与字词之间的联系,认识形声字的特点,培养学生识字兴趣,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 9 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区别形近偏旁。 教具学具: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 课时 (教学时间: ) 一、揭示课题 前面两课和这一课都是 看图读韵文识字,而本课还通过形近偏旁的比较来识字。 板书课题:识字 3(齐读 )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自读韵文,画出生字,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诵读词串,感悟词语之间的联系。 (自练 —— 小组交流 —— 反馈指导) 三、出示表 (一 ),复习“木字旁”、“禾木旁” 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 ( 1)“木”的古文字像什么 ?(像一棵树 ) ( 2)复习“木字旁”。 ( 3)“禾”的古文字像什么 ?(禾字像一株禾苗,上边像穗头与叶子,下边像茎与根) ( 4)复习“禾木旁”。 四、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出示挂图,学习生字词。 这些是什么树 ?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松柏、杨柳) 你们知道松树、柏树和别的树有什么不一样吗。 (松树、柏树的叶子常年都是绿色的) 出示词卡:桌椅 (指名读) 春天到了农民伯伯把什么插在田里。 (秧苗) 秋天到了,秧苗长大成熟结出果实,远远望占,金灿灿的一大片,好喜人的景象啊 !那金灿灿的一大片是什么呢,(相机出示词卡:稻谷) “秧苗”、“稻谷”这些地里长的农作物叫什么呢 ?(出示词卡:庄稼) 五、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 组词语,第一组词语的偏旁是什么 ?(木字旁 )为什么都是木字旁 ?(因为这些词语大都与树木有关 )第二组词语的偏旁是什么 ?(禾木旁 )为什么都是禾字旁, (大都与庄稼有关 ) 你还知道哪些字是木字旁、禾木旁。 你们觉得汉字有趣吗 ?中国的汉字有悠久的历史,你们要认真学习 ! 六、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出示:柏、杨、柳、椅、秧 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七、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齐读。 用“柳”、“椅”、“秧”扩词。 八、指导书写 学生看笔顺图,记忆“柳、秧”的笔顺。 说说你是怎样记 住这些字的。 教师范写本课 5 个生字。 让学生注意在田字格书写时都应该左窄右宽。 引导描红与临贴。 “木”、“禾”两字做偏旁时,捺要变成点; 5 个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 第二 课时 (教学时间: ) 一、复习字词 带拼音认读词语。 去掉拼音认读词语,并做“找朋友”的游戏。 二、继续看图学习生字词 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了哪些事物。 自由读韵 文,要求:读准字音。 三、出示表 (二 ),复习“竹字头”、“草字头” 观察实物图画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 指名读、齐读。 四、指导看图,出示部分生字词 出示挂图,学习生字词。 这些都是竹制品,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 (竹篮、箩筐、筷子) 中国的老年人最喜欢喝什么 ?(相机出示词卡:茶叶) 有一种水果外面有许多硬刺,但口味非常好,酸甜好吃,你知道这种水果的名称是什么吗 ?(相机出示词卡:菠萝) 有一种春天开的花,叶子呈淡绿色的,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香味,你知道这是什么 花吗 ?(相机出示词卡:兰花) 五、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偏旁的名称是什么 ?(竹字头 )为什么都是竹字头。 (因为这些制品都是竹子做成的,大都与竹子有关 )第二组偏旁的名称是什么 ?(草字头 )为什么都是草字头 ?(大都与一些植物有关 ) 你还知道哪些字是竹字头、草字头。 六、学生自学出示的生字词 篮、茶、菠、萝 七、指导书写 指名说“篮、菠、萝”的笔顺。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教师范写生字。 学生描红书中田字格里的生字。 让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 写,师巡视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 八、指导读韵文,培养语感 按要求归类读。 ( 1)哪些词语介绍了一些树的名称和木制品 ? (读第一组词语 ) ( 2)哪些词语介绍了一些与庄稼有关的事物。 (读第二组词语 ) ( 3)哪些词语介绍了三种竹制品 ?(读第三组词语 ) ( 4)哪些词语介绍了一些植物。 (读第四组词语 ) 多种形式练读。 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指名读、齐读、同桌互读、赛读 九、说话、写话训练。 让学生任选一组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可以说一段,也可以说一句。 自练 — — 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