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论语选读之切问而近思教案内容摘要:

与孔子谦恭的作风相符吗。 (陈凤玲、董妙君) (解答:其实这个质疑中已经包含的答案;是的,课本上的解释更贴切。 这里还可以从关键词的解释上得到进一步的印证:“有”是“具备”的意思,与“何”构成介宾倒装,连起来理解就是“具备什么”;“于我”就是“对于我来说”的意思,也是状语倒装;整个句子又是承前省略主语“此三者”;把它们“恢复”原状,就应该是“此三者于我有何哉”,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这三点,对我来说,具备了哪些呢”。 ) 6 孔子跟学生说“我非生而知之者„„”目的是什么。 (明确: 目的在于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性;等于说:既然被你们奉为“圣贤”的我都尚且如此,何况你们呢。 ) 第三课时( 2020年 3月 28 日 星期三) 内容承接上节课,继续精读第七至十二段,解答相关的质疑,归纳全文,完成练习一。 一 导入 由口头作文引到“学习方法”的话题上来 二 精读第七至第九段,答疑讨论如此: 7 孔子说“我无是也”的“是”代指什么。 后面说“知之次也”又是指什么比什么“次”。 (明确:“是”代指“有不知而作之者”,也就是那种自己没有知识却能凭空创作的人。 后面说的“知之次也”是指自己“学 而知之者”比那些“生而知之者”略为“次”一点;这里孔子是用一种很谦恭的语气告诉学生完全可以做仅次那种“生而知之”“圣人”的“智者”。 ) 8 孔子是瞧不起农夫的,认为读书人就是要“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可是为什么他还会面对农夫的提问说自己“无知”呢。 (杨杏萍) (解答:在这里孔子主要是现身说法地告诉学生“学海无边”的道理,希望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虚心好学的心态。 而这里所谓的“无知”也正是他“有知”所到达的一种境界,知识圆圈越大,其圆周涉及到的“无知”面也就越大,这样就会越令人感到自己“无知”。 从另一方面说,孔 子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要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 “大志”,而不是去做“农夫”,所以,他的“歧视”是一种人的身份歧视,这与他“礼”教种的等级观念是一致,而从求学途径态度上说,孔子又历来主张不耻下问的,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显然,他求学的态度是谦恭的,而治学的目标又是“远大崇高”的。 所以从两个不同角度看,就没有矛盾了;孔夫子有人的身份歧视这是他毫不隐讳的,当然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今天还是很有市场的。 ) 9 孔子说“一以贯之”的指什么。 (董妙君) (解答:孔子用来整合所以知识理论的思想就是“忠 恕”二字,“忠”就是仁至义尽;“恕”就是推己及人,忍让宽容。 前者对自己而言,后者对别人而言;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其实就是要求整合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只有系统化的知识才能形成能力。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 三 精读第十至第十二段,答疑讨论如此: 10 孔子在这里用类比的方法说要做好一件东西,先要把做东西的工具搞好,这与“问仁”有什么关系。 是不是很片面。 (董妙君) (解答:这里说的“事”就是喻指“治国平天下”之事,“器”就是喻指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就是“仁”,接下去说的就是怎样“利器”,孔子认 为要让自己有好的修养就必需让自己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因此要“事贤”“友仁”就是和那些贤德的大夫一起共事,和那些仁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