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年高二地理选修六 2.1《水污染及其成因》ppt课件内容摘要:
1、1 新情境 激趣引航 2016 年里约奥运会赛艇测试赛于 2015 年 8 月 5 日至 9 日进行,然而美国赛艇队的 40 名选手中竟然有 1 3 人都生了病。 美国队队医阿克曼则表示,感觉是比赛地水污染所致。 美联社上周公布的一项独立水质检测显示,在里约奥运会帆船比赛地 瓜纳巴拉湾存在高危病毒和细菌。 导致该水域水污染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 新知识 预习探究 学习目标 1. 通过案例学习,分析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明确水污染的成因。 2. 联系当地实际,学习分析有关水污染现象的污染过程及其危害。 3. 以天然水净化为例,理解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新知预习 一、天然水 2、的自净作用 1 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消纳、 同化 外来物质的能力。 2 天然水的自净能力包括物理净化、化学 净化和 生物 净化。 3 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河流水 湖泊 水 地下水。 4 水污染:不论何种水体,其自净能力都是有 限度 的。 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水体的自净 能力,就会出现水污染现象。 二、水体污染现象 1 重金属污染 (1 ) 污染源:工业 废水。 (2 ) 污染物:汞、铅、镉、铬等重金属。 (3 ) 典型案例:日本九州岛水俣湾事件 甲基汞 污染。 2 水体富营养化 (1 ) 成因: 氮 、磷等营养物质过多。 (2 ) 过程:藻类大量繁殖,消 3、耗大量 溶解 氧,使水质变坏。 (3 ) 危害:水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 破坏,湖泊可能演变成 沼泽。 (4 ) 典型案例:太湖的富营养化。 3 海洋石油污染 (1 ) 污染源:石油 开采 、加工、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 (2 ) 危害:危害 水生 生物。 (3 ) 典型案例: “ 瓦尔迪兹 ” 号油轮泄漏事件。 问题探究 1. 为什么河流的自净能力比湖泊强。 提示: 河水不停地流动,若干天就可更新,污染物进入河流后稀释快,流动的河水含有的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 湖泊水流动性小,更新周期长,污染物常只与局部湖水混合,稀释慢,污染后自净较难。 2 导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是什 4、么。 太湖富营养化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提示: 导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是氮、磷等矿物营养元素。 太湖富营养化会使其水体生态系统恶化,水生物种减少,群落日益简单,并影响周边人民生活用水的质量。 3 新课堂 互动探究 要点一 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1 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 2 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 3 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 (1 ) 河流的自净能力比湖泊强,因为河水不停地流动,若干天就可更新,污染物进入河流后稀释快,流动的河水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 (2 ) 湖泊水污染后自净较难:湖泊水流动性小,更新周期长,以年或月计,污染物常只与局部湖水混合,稀释慢。 (3 ) 地下水自净能力更差:地下水 5、是土层中或岩石空隙里渗流的地下水,因为流动性小,更新周期长,自净能力更差。 4 河流水的净化过程 位置 净化物质 过程 上层 藻类及其 他 绿色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补充水中氧气,除去二氧化碳 中层 河水 发生物理作用 ( 混合、稀释、挥发、扩散、沉淀等 ) ;发生化学反应,使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浓度降低 底部 河床底泥 和微生物 河床底泥吸附部分污染物;微生物通过生化过程将污染物吸收转化 5. 水污染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如果污染物大量排入天然水体,并超过其自净能力,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组成,造成水质恶化、水体利用价值降低甚至丧 6、失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特别提醒 天然水体净化作用的机理 环境对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据此回答 (1 ) (2 ) 题。 (1 ) 下列关于环境自净能力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虽然环境有自净能力,但人类把废弃物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后,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B 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所净化,成为净化的天然水 C 河道中适量的藻类和其他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对水体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D 地理环境的净化作用是有限的,污染物的排放一旦超过其自净能力,环境将趋于恶化 B (2 ) 下列关于不同水体自净能力的说法正确的 7、是 ( ) A 湖泊的自净能力比河流强 B 河水流动性大,溶解氧多,污染物扩散快,繁殖快 C 湖泊水流动性小,水中溶解氧多,污染物 被氧化快 D 地下水的自净能力比湖泊和河流的自净能力都差 D 【解析】 ( 1) 天然水是指存在于自然界未经人工处理的水,所以 B 项中经过处理的水不能称为天然水。 (2 ) 通常情况下,水体流动性越大自净能力越强,因此湖泊的自净能力比河流弱;河流水流动性大,溶解氧多,污染物扩散快,繁殖慢;湖泊水流动性小,水中溶解氧少,污染物被氧化慢;地下水的更新周期长,自净能力差。 跟踪练习 1 央视经济半小时在 2015 年 6 月份给出的数据是,太湖每年蓝藻 打捞时间都需要 8、持续半年,每天打捞的蓝藻量达到 2 万 6 千吨,消耗财政经费 7 00 0 万元左右。 材料一 水华是蓝藻大量死亡腐败后在水面形成的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 蓝藻一年中在水中随季节上下移动、漂浮 ( 如图甲 )。 太湖蓝藻往年一般在 5 月底 6 月初发生,多见于湖区周围的小水湾等水体流动性差的水域。 材料二 近 20 年来,化学工业是太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大小工厂遍布太湖周围地区。 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太湖地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 1 00 0 人左右。 材料三 城镇化的发展,使农业用地锐减,为了维持粮食总产量的相对稳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 农村也开始大量使用抽水 9、马桶,但污水处理能力极其有限。 材料四 无锡地区 ( 如图乙 ) 去年冬季日平均气温达 6. 8 ,比往年高 2. 5 ;今年入春以来日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偏高 ,且入夏时间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今年 1 到 5 月降水量减少,水位低;吹偏南风的时间比往年提早一个月。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 蓝藻的发生和水污染有关。 引起太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是_ _ _ 、 _ _ _ 和 _ _ _。 这些原因造成湖水中 _ _ _ 、_ _ _ 等物质含量大量增加,导致湖水的 _ _ _ _ 化。 工业污水 农业污水 生活污水的排放 氮 磷 富营养 (2 ) 联系蓝藻的生长规律和今年无锡地区的气候 10、特点,试分析 5 月初无锡水域蓝藻大暴发的原因。 降水少,引起水位降低,氮、磷浓度提高 ( 必须答到氮、磷浓度提高这个点 ) ;浓度偏高,蓝藻上浮时间提早,光照充足,蓝藻繁殖和生长速度加快;吹偏南风的时间提早,使蓝藻提前聚集在处于西北方向的无锡水域。 (3 ) 有专家对太湖污水处理提出如下治理方案:把环太湖的污水集中起来,经过预处理后,穿过南通,送到黄海边生长着芦苇等植被的滩涂,最后排入大海。 请你评价该方案的优缺点。 优点:预处理的污水经过芦苇等植物的生物净化,使剩余的氮、磷等物质被充分吸收,从根本上解决了太湖地区污水的处理和排放问题 ( 必须含有生物净化的意思 )。 缺点:实施该项目,需要 11、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政府不仅要有巨大的财政投入,而且要协调各方面力量 ( 含相关内容即可 )。 【解析】 富营养化是由于人类的无节制排放污水,使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浓度升高,刺激藻类植物迅速繁殖而产生的一种有害现象。 富营养化的形成除了氮、磷等营养元素浓度升高外,还需要气温、光照等环境条件的配合,在全球变暖的今天特别容易发生。 对于太湖的富营养化,题目在引导学生分析了原因之后,接着提出了一种解决的措施,并要求学生分析该措施的优点缺点,从而完成了高考试题常见的 “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 的思维考查模式。 要点二 水体污染类型及现象 1 主 要水体污染现象 因水体污染物多种多样,其污 12、染现象也不相同,其主要污染现象见下表: 类型 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含义 含有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污染物大量进入水体引起的水质恶化现象 各类重金属( 汞、镉、铅、铬 ) 等进入水体经动植物生物链逐渐积累,造成人畜伤害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大量石油流失到海洋中,造成范围极广的污染现象 污染来源 生产和生活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工业生产中含重金属的污水排放和固体垃圾中重金属的淋溶污水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 油泄漏 表现 陆地水体:称为 “ 水花( 水华 ) ” ,又称 “ 藻花 ”。 海洋水体:称为“ 赤潮 ” 各种重金属引起的人畜病症 海洋上 13、漂浮大量油膜和油块 危害 藻类大量繁殖; 水体中植物死亡; 鱼类死亡; 湖泊演变为沼泽 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放大,最终危害人畜身体健康 石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 油膜和油块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阻碍海藻光合作用; 沉降至海底的石油影响海洋底栖动物; 石油氧化分解会消耗溶解氧,间接危害生物 2.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综合三种水污 染类型,水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四点: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建设污水处理厂,使污水达标排放。 特别提醒 水体富营养化是人类活动的 14、结果。 水体富营养化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天然富营养化,它是湖泊水体生长、发育、老化、消亡整个生命史中的必经过程,这个过程极其漫长,常常需要以地质年代或世纪来描述其进程;另一种是人为富营养化过程,它的形成则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读下图,完成 (1 ) ( 2) 题。 (1 ) 关于赤潮的成因和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近海城市污水和近海养殖污染会加剧赤潮灾害 B 全球气候变暖有助于减弱赤潮灾害 C 全年皆有, 1 3 月多发 D 我国沿海地区,尤其是较为封闭的渤海最多 A (2 ) 关于赤潮的危害和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赤潮会破坏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 赤潮对人类健康没有危害 应该使用遥感技术加强对赤潮的监测和预报 沿海地区应该禁止海水养殖,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A B C D A 【解析】 第 (1 ) 题,近海城市污水和近海养殖污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发赤潮,全球气候变暖易导致赤潮的发生;从图中可以看出赤潮多发生于 5 、 6 月份,东海为我国赤潮发生最多的海域。 第(2 ) 题,人类食用被赤潮污染的海产品,可能会导致生病或死亡;为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沿海地区应该合理进行海水养殖,而不是禁止。 跟踪练习 2 石油制成品是海洋中最常见的污染物,在世界的主要。(人教版)2016年高二地理选修六 2.1《水污染及其成因》ppt课件
相关推荐
音符掌握的不错,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听一段感 人的真实故事。 单击课件中的两段 VCD 视频, 对比欣赏。 听完这首歌后,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初听作品时感受:例如,歌曲讲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这个女孩为什么会这样做。 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和动物在地球村是否应该平等。 音乐是怎样表达人们对救鹤女孩的眷恋之情。 学生自由回答 再次聆听歌曲,体会歌曲带给人的心灵启迪。 师: 在聆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轻声跟着唱
1、1 新情境 激趣引航 该图反映了怎样的环境观。 各会产生什么后果。 2 新知识 预习探究 学习目标 1. 在与传统环境观及其实践的比较中明确新环境观的基本观点,并进行 “ 正确认识,见诸行动 ” 的教育,以提高环境观发展的新水平。 2. 在新环境观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新知预习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 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它的含义是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 相互关系
1、第一课时 浅层阅读 疏通文意 作者刘向(约前 77年 前 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 战国策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本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 1)邹忌 齐国的谋臣,历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
1、浅层阅读 疏通文意 1. 诗经 简介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本来叫 ,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 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篇,也称 . 诗歌总集 诗 “诗三百” 诗经分为 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 160篇,为当时 15个王国的。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分为“大雅”和“小雅”
1、18.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浅层阅读 疏通文意 孟子 孟子(前 372 前 289),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 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