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音乐八下梁祝内容摘要:
目 ,被誉为“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 《 梁祝 》与贝多芬、 柴可夫斯基 等古典乐坛上家喻户晓的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一起,被评为“千年最受听众欢迎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 作品还有古筝协奏曲《 孔雀东南飞 》、二胡协奏曲《乱世情》等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 陈刚: 是 中国 当代著名的 作曲家 之一。 早年, 从师于父亲 学习作曲和钢琴。 1955 年考入 上海音乐学院。 作品还有 小提琴 独奏曲 “ 苗岭的早晨 ” 、 “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 等。 有多项世界名人录, 并获 “ 国际文化荣誉证书 ”。 另著有散文集《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等。 师:既然这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那老师想问大家有没有哪位同学学过小提琴呢。 学:没有。 师:那你们有没有见过小提琴呢。 请见过的同学们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播放幻灯片给大家认识) 四、( 1) 小提琴的介绍: 小提琴是一种四条弦的 弓弦乐器 ,是提琴家族中的主要成员(该族系中的其它成员是: 中提琴 , 大提琴 和 低音提琴 ) 现代小提琴起源于 意大利 ,那里大师们 制造的乐器至今都是无价之宝。 它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是现代 管弦乐队 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 它在 器乐 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 现代小提琴的出现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也是自 17 世纪以来 西方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 小提琴 音色 优美,接近人声, 音域 宽广,表现力强,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在 乐器 中占有显著 的地位,为人们所宠爱。 如果说钢琴 是 “ 乐器之王 ” ,那么小提琴就是乐器中的 “ 王后 ” 了。 这首曲子里面也是用大小提琴来表示梁山伯与祝英台,合奏的时候就像两台提琴在对话。 ( 2) 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是音乐体裁的一种。 是以小提琴为主,有多种乐器组成,按照乐器种类分成若干组,各组分别担任多声部音乐中的某些声部,演奏同一乐曲。 五、 本曲的结构:这首曲子依照故事情节发展,采用奏鸣曲式结构。 全 曲大概 半个钟头左右, 首先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 从十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 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引子由长笛奏出华彩的。湘教版音乐八下梁祝
相关推荐
1、1 新情境 激趣引航 2016 年里约奥运会赛艇测试赛于 2015 年 8 月 5 日至 9 日进行,然而美国赛艇队的 40 名选手中竟然有 1 3 人都生了病。 美国队队医阿克曼则表示,感觉是比赛地水污染所致。 美联社上周公布的一项独立水质检测显示,在里约奥运会帆船比赛地 瓜纳巴拉湾存在高危病毒和细菌。 导致该水域水污染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 新知识 预习探究 学习目标 1. 通过案例学习
音符掌握的不错,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听一段感 人的真实故事。 单击课件中的两段 VCD 视频, 对比欣赏。 听完这首歌后,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初听作品时感受:例如,歌曲讲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这个女孩为什么会这样做。 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和动物在地球村是否应该平等。 音乐是怎样表达人们对救鹤女孩的眷恋之情。 学生自由回答 再次聆听歌曲,体会歌曲带给人的心灵启迪。 师: 在聆听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轻声跟着唱
1、1 新情境 激趣引航 该图反映了怎样的环境观。 各会产生什么后果。 2 新知识 预习探究 学习目标 1. 在与传统环境观及其实践的比较中明确新环境观的基本观点,并进行 “ 正确认识,见诸行动 ” 的教育,以提高环境观发展的新水平。 2. 在新环境观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新知预习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 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它的含义是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 相互关系
1、浅层阅读 疏通文意 1. 诗经 简介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本来叫 ,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 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篇,也称 . 诗歌总集 诗 “诗三百” 诗经分为 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 160篇,为当时 15个王国的。 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分为“大雅”和“小雅”
1、18.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浅层阅读 疏通文意 孟子 孟子(前 372 前 289),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 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
1、1 新情境 激趣引航 据报道, 2015 年 3 月美国安大略省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出预测警告,我们人类产生的固体废物总量将于 2100 年达到顶峰,每天产出 1 10 0 万吨左右,接近今天的三倍。 除非我们减少人口增长和物质消耗速度,否则地球将不得不承受逐渐增加的垃圾负担。 我们如何处理固体废弃物呢。 2 新知识 预习探究 学习目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