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年高二地理选修六 3.3《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ppt课件内容摘要:
1、1 新情境 激趣引航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人口和社会发展报告 2014 人口变动与公共服务显示,资源高消耗是城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城镇化发展使用的土地资源占用比例达到 20 % 以上,淡水资源的占用比例达到 30% 以上。 由于伴随城镇化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粗放性,使得土地、资源、环境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城镇化本身具有的聚集效应和降低成本的功能。 2 新知识 预习探究 学习目标 1. 结合实例,说明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2. 结合实例,说明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 结合实例,说明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新知预习 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 世界淡水紧缺解 2、决对策 ( 1) 世界水资源形势严峻,为了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 开源 和 节流 逐步解决缺水问题。 ( 2) 开源方面的具体措施举例:修筑 水库 、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 地下水 、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 淡化 、人工降雨等。 ( 3) 节流方面的具体措施举例:农业用水可改进 灌溉 技术、降低灌水定额;在工业生产中,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 资源化 等。 2 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1 ) 开发水源。 ( 2)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 3) 采取全面 节水 措施。 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 中国解决耕地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 1) 基本国策:实行 “ 十 3、分珍惜和合理利用 每一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 ” 的基本国策,力争使土地 供求关系 向良性循环转变。 ( 2) 具体措施: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提高土地 利用率 ;提高耕地质量。 2 土地退化的防治 ( 1) 土地退化是指土地资源 质量 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 2) 土地退化的现象: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引起 土壤 盐渍化 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等。 ( 3) 当前世界的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 退化 现象。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土壤侵蚀是可与 战争 、疾病并列的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当 4、前,世界土壤侵蚀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 6 ,受不同程度侵蚀的耕地占 1 / 4 以上。 ( 4) 土地退化的防治 ( 以土壤侵蚀为例 ) 防治的原则:建立 “ 防、治、用 ” 相结合的体系。 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以 预防 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具体措施:生 物措施、工程措施、 农牧业 措施。 问题探究 1. 大水漫灌、喷灌、滴灌有何区别。 提示: 大水漫灌是从水井或地表水渠引水,水依靠重力流动,灌溉效率低,只有 30% 40 %。 喷灌是将水用可移动设备向农作物喷洒水,灌溉效率为 70% 80 %。 滴灌是在地表或地下设置多孔管道网,使水能在植物根部以滴 5、流的形式释放出来,灌溉效率可以达到 80 % 90 %。 2 我国不同地区土地退化有何不同。 提示: 西北内陆地区以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等为主,北方地区以不合理灌溉引起的盐渍化为主,南方地区和黄土高原表现为水土流失。 3 新课堂 互动探究 要点一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开源 修建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 世界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节流 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 开发水源 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在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 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为恢复生态系统的 6、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 中国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对策 采取全面节水措施 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在社区、学校、家庭中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 特别提醒 水能开发中的重要问题说明 ( 1) 修建水坝的利与弊。 利: 减少下游洪灾; 全年都能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 能产生低廉的水电; 库区可促进渔业的发展; 库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弊: 下游农田和河口失去富含营养的泥沙; 阻断某些鱼类的洄游和产卵; 7、库区蓄水会淹没森林和农田; 大规模的水体会诱发地震; 通过蒸发损失大量的水; 造成库区泥沙沉积; 会改变局部气候。 ( 2) 我国可开发水能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西南、中南、西北、华东、东北、华北,简单记忆为 “ 西中西,华东华 ”。 ( 3) 水能资源是否丰富主要取决于河 流是否有足够的流量,河道是否有足够的落差。 河流流量大且落差大,水能资源就丰富。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湖,是控制其西部荒漠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生态地位显著。 但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条入湖河流,不仅水量在逐年减小,而且流域内水土流失形势异常严峻,给环湖地区生态和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据此回答 下列问题。 ( 1) 青 8、海湖入湖河流水量减小的原因是 _ _ _ _ _ 和 _ _ _ _ _ _ _ _ _。 ( 2) 青海湖入湖河流水量减小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 3) 当地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避免青海湖环境进一步恶化。 气候变暖,蒸发加剧 由于入湖河流的水量减小,水位下降,部分河道干涸,青海湖生态系统中 “ 水 鱼 鸟 ” 生态链条的平衡被打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环青海湖流域草场的退化。 ( 合理即可 ) 沿湖地区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 加强入湖河流流域水利工程建设;调整当地产业结构;植树造林等。 【解题思路】 考查我国的生态问题。 第 ( 1 ) 题,入湖河流水量减少的原因既要考虑自然原因也要考虑人类活动 9、的影响;第 ( 2 ) 题,危害主要是使青海湖作为湿地的 生态功能遭到破坏,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第 ( 3 ) 题,主要是保证青海湖水量不再减少,避免污染等。 跟踪练习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塔里木河相关数据对比表 ( 1) 材料反映了塔里木河及其沿岸地区存在着什么问题。 ( 2) 根据上述塔里木河及其沿岸地区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解析】 第 ( 1) 题,据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自 20 世纪 50 年代至20 世纪 90 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河段水量大大减少,地下水位变深,胡杨林面积锐减,说明生态环境已经恶化。 第 ( 2 ) 题,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 要从自 10、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回答。 造成塔里木河沿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原因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密切,人为原因则主要是人口压力过大导致的不合理活动产生的结果。 【答案】 ( 1 ) 存在的问题是河流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胡杨林大量枯死,生态环境恶化等。 ( 2)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冰川退缩,融水量减少;过度开垦,耕地面积增大,农业用水增加。 要点二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 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 1) 现状: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到 21 世纪中叶,由于人口绝对数量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 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行 “ 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11、 ” 的基本国策,使土地供求关系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变。 ( 2) 措施: 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本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可以利用荒地、劣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好地,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高 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综合整治田、水、林、村,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2 土地退化的防治 ( 1) 土地退化的概念: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 2) 土地退化的主要表现: 12、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等。 ( 3) 土地退化的防治: 防治的原则 建立 “ 防、治、用 ” 相结合的体系,加强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淤地坝等 防治措施 农牧林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 特别提醒 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也不相同 地区 土地退化现象 西北地区 以土 13、地荒漠化 ( 风蚀 ) 、草场退化为主 北方地区 以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和土壤侵蚀 为主 南方地区 以土壤侵蚀和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 以寒漠化 ( 土地荒漠化的一种 ) 为主 读 “ 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 ” ,回答下列问题。 ( 1) 我国人均耕地的发展变化趋势是 _ _ ,产生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总体上呈减少 人口增加以及城建、交通、农村住房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可耕地后备资源有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 ( 2)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这种趋势不会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 B 这种趋势应该继续下去 C 近期可以根本扭转这种趋 14、势 D 应该加强耕地保护,抑制这种趋势 ( 3) 为保证我国的粮食自给,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 双选 )( ) A 开垦草原 B 围湖造田 C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D 改善耕地质量 D 【解析】 通过读图分析可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逐步缩小。 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二是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小。 而随着人口增长及城市化的发展,加上交通等占地以及水土流失等原因,我国可耕地总数和人均耕地面积会存在继续减小的趋势,因此保 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我国当前土地利用的核心问题。 跟踪练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耕地面积变化表 ( 单位:千公顷 )。 年内减少面积 年份 全国耕 地面积 A B 农业结构调整 灾毁 1999 129 107. 1 2001 127 2003 123 2 2005 122 材料二 2005 年,我国东、中、西部耕地面积净减少量分别占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的 67 % 、 9% 和 24 %。 材料三 我国每年因灾害毁损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各省。 灾损耕。(人教版)2016年高二地理选修六 3.3《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ppt课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