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年一年级上 3.7《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 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7 0的认识和 0的加减法 学习目标 0”的加减法。 0” ,理解“ 0”的含义 ,了解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 0”。 0” 在实际生活中的简单运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景导入 1 盘子里的桃子分别用几表示 ? 探索新知 0表示一个也没有。 0读作: 零 2 1 0 探索新知 0表示起点。 0还表示什么呢。 探索新知 0就像一个拉长的圆 ,书写时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写 ,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 ,并且要书写圆滑 ,不能有棱角。 怎样写 0呢。 情景导入 2 只小鸟 ,飞走了 3只 ,还剩几只小鸟 ? 求还剩几只用 减法 计算。 3 3 0 探索新知 4 2、 0 4 + 求一共几只用 加法 计算。 典题精讲 典题精讲 解题思路: 第一幅图中 ,笼中有 4只小鸟,飞走了 4只,求笼中还剩多少只小鸟 ,用笼中原来的只数减去飞走的只数 ,列式是4 4。 现在笼中没有小鸟用 0表示 ,所以结果为 0。 典题精讲 正确解答: 4 0 相同数相减得 0。 典题精讲 典题精讲 解题思路: 左边笼中有 3只小兔 ,右边笼中一只也没有 (用 0表示 ),求两只笼中一共有多少只小兔 ,用左边笼中的小兔只数加上右边笼中的小兔只数 ,列式是3+0。 数数两只笼中小兔的总数是 3只 ,所以结果为 3。 典题精讲 正确解答: 任何数加 0得任何数。 3 0 3 易错提醒 计算 : 0 0+2= 错解分析: 易错提醒 “ 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 0”和“ 2”相加仍然是 2,结果是“ 2”。 易错提醒 计算 : 0 0 + 2= 0 + 2= 2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 4 4 0 学以致用 0 2 课件 以致用 连一连。 课件 以致用 一填。 2 0 4 2 4 3 课件 堂小结 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0还可以表示一种状态,还可以有占位的作用。 1. 0表示一个也没有 ,还能表示起点等。 2. 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 0。(人教版)2016年一年级上 3.7《0的认识和0的加减法》ppt课件
相关推荐
设一个花团锦簇的情境。 2.师生交流花艺的基本知识以及送花的常识。 3.师:鲜花虽美,却不能持久。 有什么方法能留住花的美丽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把鲜花制成干花,用其他材料制作工艺花等。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纸花的方法。 课件展示鲜花店的视频或图片,课件展示各种下花、绢花、塑料花、纸花等图片 方法探索 1.出示一瓶做好的叠绕纸花,每朵花的花形都不同。 逐枝欣赏,并设疑:
师:同学们真聪明。 今天就让我们用灵巧的双手来一起制作美丽的纸花吧。 老师为我们这节课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妙手生花。 (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有没有兴趣。 上课 二、 探究质 疑 师: 今天我们第一次合作,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份见面礼,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呢。 这束花我想送给同学们怎么送呢。 这样吧,每个组派个代表上台领两支。 (师分) 师:拿到我的礼物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看大屏幕: 探究要求
的走路姿势。 (出示课件,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 引导体验 ( 1)、指名小朋友上台表演 师:小朋友们真棒。 谁还能够想出其他动作来表现这一段音乐。 生:还可以拍手、跺脚、摇头。 ( 2)、强化活动的游戏性 师:现在,看哪一个小朋友的反应能力最快,最先听出这段乐曲的变化。 三、参与表现 导入 师:我们准备划船了,小朋友们心里一定很高兴。 (出示课件)看,湖面非常平静
1、第 4单元 认识图形(一) 立体图形的认识 学习目标 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1. 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知道它们的名称。 立空间观念。 情景导入 1 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与下面这些形状相同。 探索新知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 立体图形。 探索新知 长长方方的 ,有 6个平平的面 ,不易滚动。 探索新知 四四方方的 ,有 6个平平的面
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抓住重难点,展开 “互助互动”。 教师出示写实恐龙图片,请学生欣赏,教师引导思考:恐龙的身体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 我该如何去表现它呢。 学生经过认真地思考商讨后认为:用基本形去概括比较好。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进行画法指导(示范),巧妙解决了重难点。 从表面看是学生帮老师解决了难题,实质是学生自己帮助了自己。 第三、结合作业,“ 互助互动”,美术作业 与其他作业不同
(即毛笔要在调色盒中转动,使墨色能较均匀地由笔锋向笔根方向渗透 ),二是蘸色笔在宣纸上行走时应根据绘画的需要掌握好用笔的变化,如:由上往下,从左到右,由下往上,从右到左等不同 方向来用笔。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尝试,从中体会不同的笔墨有不同的效果,感受墨色的丰富变化。 小训练二是墨与色的搭配练习,通过先调淡墨后蘸浓墨,先调墨后蘸色,先用墨后染色以及先用色后点墨,让学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