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版高考一轮 1.2《地图》ppt课件内容摘要:

1、考点 1 考点 2 仿真演练 提速提能 考纲展示 第二讲 地 图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地图的三要素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的地形图的应用 地形剖面图 地形特征类题目答题模板 1 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用图例与注记。 2 海拔 ( 绝对高度 ) 和相对高度,等高 ( 深 ) 线和地形 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讲 地 图 一、地图三要素 1 比例尺 ( 1)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 ( 3) 特点: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表示的 实地范围就 ,但反映的内容越 ,精 度 越高。 越小 详细 2 方向 地图类型 方向判定 一般地图 面向地图, “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2、 指向标地图 根据指向标定向,箭头一般指示_方向 经纬网地图 经线指示 _方向,纬线指示_方向 正北 南北 东西 3. 图例和注记 珠穆朗玛峰 8 m 图中 “” 属于 ,“ 珠穆朗玛峰 ” 和 “8 8 m ” 为注记。 问题导思 小红感觉学习地理非常容易,因为她总爱看地图。 在小红家的墙壁上就张贴着两幅大小一样的地图:中国地图和北京市地图。 图例 ( 1) 帮助小红比较一下这两幅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和内容详略的不同。 提示: 中国地图比例尺小,内容简略;北京市地图比例尺大,内容详细。 ( 2) 若墙上张贴的中国地图的南北宽度为 5.5 c m ,试帮小红估算一下该图的比例尺。 提示: 1 100 3、 00 0 0 00( 1 亿分之一 ) 二、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1 等高线地形图 ( 1)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 相同的点连接而成的线。 海拔 (2) 地形部位: 部位 地形 判读方法 (等高线特征 ) A _ 等高线闭合,等高线数值内高外低 (一般图中有黑三角图例标注 ) B 山谷 等高线向 _弯曲,谷线低于两侧 C _ 等高线向 _弯曲,脊线高于两侧 D 陡崖 多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 _,一般图中用 “ ” 符号表示 E _ 两侧均为闭合的等高线,山谷的最高处,山脊的最低处 山顶 山脊 鞍部 高处 低处 重合 2. 地形剖面图 可以直观反映出沿剖面线 的变化状况和 的大小状况。 地势高 4、低 坡度 轻巧记忆 “ 四字口诀 ” 记忆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同线等高 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 同图等距 同一幅地图上等高距一致。 密陡疏缓 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越缓。 凸低为脊 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低值凸出为山脊。 凸高为谷 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高值凸出为山谷。 重叠为崖 多条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地图的三要素 1 比较比例尺大小的几种方法 ( 1)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所表示范围越大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小。 ( 2) 图幅和经纬网格相同的情况下,相邻两条经线、纬线度数差值越小的地图,其比例尺越大。 ( 3) 同一个地理事物 ( 如某个湖泊等 ) 在图中显示得越小,则该图的比例 5、尺越小。 ( 4) 直接比较比例尺数值的大小,数值大的比例尺大。 2 比例尺的缩放、图幅变化判读 比例尺变化 变化后的比例尺 变化后的图幅 将原来比例尺放大到 n 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 n 倍 放大的图幅为原来的将原来比例尺放大 n 倍 为原来比例尺的 (n 1) 倍 放大后的图幅为原来的 (n 1)2倍 将原来比例尺缩小到1为原来比例尺的1缩小的图幅为原来的1将原来比例尺缩小1为原来比例尺的1 1缩小的图幅为原来的1 1例 : 将一张 1 100 000 的地图放大一倍,则新图的比例尺为 1 50 000 ,如果保持原来的实地范围大小不变,则此图的大小是原来的 4 倍 ( 见右图 )。 若将一 6、张 1 50 000 的地图缩小 1 /2 ,则新图比例尺为 1 1 0 0 0 0 0 ,如果保持原来的实地范围大小不变,则此图的大小是原来的 1/ 4( 见右图 )。 特别提醒 在进行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之间的换算时,应注意: 比例尺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一般情况下,图上距离的单位为 “ 厘米 ” ,实地距离的单位是 “ 千米 ” ,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加五个 “ 0 ” ,厘米换算成千米时则要减五个 “ 0 ”。 1 ( 2014 北京高考 ) 图 1 为某校地理小组设计的校园景观指示牌,图 2 为校园图局部。 读图,指示牌在图 2 中的位置是 ( ) A B C D 解析 2 7、( 2014 重庆高考 ) 下图示意某 G 件显示的某校部分建筑分布的地图窗口及其属性 ( 如用途、建筑面积、建筑高度等 ) 的浏览窗口 ( 面积单位: 度单位: m)。 读图,完成 ( 1) ( 2) 题。 (1) 若该图浏览窗口中的建筑物属性与地图窗口中的图形对应,此时浏览窗口中选中的对象对应的图形是 ( ) A B C D (2) 若在该 G 件中量算到学校局部用地的长为 300 m 、宽为220 m ,要将此用地的平面图用 1 1 000 的比例输出,则选用纸张幅面最小的是 ( ) A (c m 21 c m ) B (c m 25.7 c m ) C (42 c m c m ) D 8、(c m 36.4 c m ) 解析 3 ( 2016 湖南娄底高中名校联考 ) 读世界某区域图,其中 图均表示同一区域,且其图幅面积依次减少四分之三。 若 图比例尺为 1 N ,则 图、 图的比例尺依次为 ( ) A 2 N 3 N B 1 2N 1 3N C 2 N 4 N D 1 2N 1 4N 解析: 图的图幅面积为 图的 1 /4 ,则 图的比例尺为 图的 1/ 2 ,即 1 2N ; 图的图幅面积为 图的1 /1 6 ,则 图的比例尺为 图的 1/ 4 ,即 1 4N。 答案: D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地形图是用等高线来描述某地区地形起伏的地图,作为一种基础的、重要的地图类型 9、,在高考考查的等值线图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判读内容,主要包括高度计算、地形类型辨别、坡度大小分析以及地形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图 1 典型等高线地形图 图 2 分层设色等高线地形图 图 3 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对于所有等高线地形图来讲,其判断方法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一是根据等高线数值特征,判断海拔高低、计算相对高度大小等;二是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和数值特征判断地形类型, 如山顶、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形; 三是结合地形类型综合分析其应用。 对于图 1 来说,等高线比较简单直观,比较容易判断;对于图 2 来说,图中并无等高线,但区域的海拔是 10、以高度表来呈现的,判断时应特别注意;对于图 3 来说,一般以区域图为主,其中绘有简单的两三 条等高线,表示该区域的海拔高度和大致的地势起伏状况,判读时注意其等高线的数值大小和等高线大小的排列即可。 等高线地形图的常见考查方向及其判读技巧如下表所示: 考查方向 具体内容 判读技巧与应用 推算高度 通过读取两条等高线的数值,计算某地的海拔或相对高度,数值为 0表示海平面 陡崖或任意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可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n 1)d H (n 1)d(; 用 “ 十字相差法 ” 计算,求出最大差 (A)和最小差 (B),两地相对高度介于 B 考查方向 具体内容 判读技巧与应用 判断地形类型 根据等高 11、线的弯曲和延伸方向、数值大小可判断出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 在大范围内可判断平原 (海拔在 200 、丘陵 (海拔在 500 对高度小于 100 m)、高原 (海拔较高,相对高度较小 )、山地 (海拔在 500 对高度大于 100 m)、盆地 (中间数值小,四周数值大 )五种基本地形; 局部闭合等值线的判读:可根据闭合等值线的值与相邻等值线的关系,判断其为山坡上的 “ 山丘 ” 还是 “ 洼地 ” “ 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 ; 平原与高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海拔方面,山地与丘陵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相对高度方面; “ 大于大的 ” 为山坡上的小山丘,“ 小于小的 ” 为山坡上的小洼 12、地 考查方向 具体内容 判读技巧与应用 确定坡度陡缓和地势 等高线越稀疏,表明坡度越缓,反之越陡;间隔相同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若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表示凹形坡 (坡向下凹 ),反之则为凸形坡 (坡向上拱 );站在地势高处向低处看,凸坡视线常被阻挡,通视状况较差 如果图上看不出等高线密集与稀疏,可根据 “ 坡度垂直相对高度 /水平距离 ” 来确定 典题示例 ( 2015 上海高考 ) 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 ( 单位: m) 图。 读图回答 ( 1) ( 2) 题。 ( 1) 图中两条 400 m 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 ) A 山脊 B 陡崖 C 13、断块山脉 D 峡谷 ( 2) 图中 310 m 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 ) 崩塌堆积物 突出小基岩 河中的沙洲 低矮的山丘 A B C D 审答规范培养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 1) D ( 2) A 1 ( 2015 江苏高考 节选 ) 新疆牧民季节性地转场在冬、夏牧场之间。 右 图为新疆某地冬、夏牧场分布示意图。 图中四条转场线路最合理的是 ( ) A B C D 解析 2 ( 2014 山东高考 节选 ) 图 a 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 为观测点编号。 图 b 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 根据图 b 中记录的信息判断,卡片中 “ 观测点编号 ” 应为图 a 中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