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版高考一轮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考点 1 考点 2 仿真演练 提速提能 考纲展示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3 考点 4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1 地壳物质循环。 2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 一 、 地壳的物质组成 1 矿物 (1) 概念:具有确定 、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 存在形式气态:天然气:石英液态:石油、天然汞化学成分 固态 2 岩石 (1) 概念:岩石 2、圈中体积较大的 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 组成。 (2) 分类: 、沉积岩、。 二 、 地壳的物质循环 1 地质循环 (1) 概念:原始地壳形成至今,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 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 能量: 能 热能 机械能。 固态 矿物 岩浆岩 变质岩 软流层 放射 2 岩石的转化 (1) 参与循环的地壳物质名称: ; 岩浆岩;。 (2) 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质作用: B 为 ; ; D 为高温熔化作用。 岩浆 变质岩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三 、 促使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_ 、 岩浆活动 3、 、 地震等 使地表隆起或凹陷 ,形成高山或盆地 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的 _ 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 、 _ _和 _ 削高填低 , 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壳运动 太阳能 搬 运 堆积 四 、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 态 1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 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 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 A 为亚欧板块、 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 、 D 为美洲板块、 E 为 、 F 为南极洲板块。 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 板块边界类型:图中 M 为消亡边界, N 为 边界。 (3) 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图中 a 是两大陆板块互相 地带,形成了喜马拉 4、雅山脉、。 图中 b 、 c 是 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 、山脉或岛弧。 图中 d 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 岩石圈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生长 挤压碰撞 青藏高原 大陆 海沟 东非裂谷带 2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 1) 褶皱:图中 A 、 B 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其中 A 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 ; B 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 背斜 向斜 ( 2) 断层:图中 C 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 _ ,称为 构造。 其中 E 处叫 ,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 D 处叫 ,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3 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 1) 火山活动常形 5、成火山锥、 等火山地貌。 ( 2) 地震往往造成地壳 和错动。 位移 断层 地垒 地堑 火山口 断裂 五 、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 、搬运、 和固结成岩等。 2 流水作用地貌:沟谷、瀑布、喀斯特地貌沉积地貌: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3 风力作用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洼地、戈壁地貌: 、沙垄、黄土堆积侵蚀 沉积 侵蚀 冲积平原 沉积 沙丘 六、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 合理改造能趋利避害 如在 上耕作;填海造陆。 2 不合理活动产生消极破坏作用 如在坡地上耕作。 梯田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 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 6、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图: 相撞 板块运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相撞 板块运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消亡边界 图示 2 板块构造学说的其他应用 ( 1) 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 如红海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处,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 7、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距离将逐渐变小。 ( 2) 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特别提醒 ( 1) 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 2) 冰岛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大西洋 “ S ” 形海岭上 生长边界。 ( 3) 新西兰南、北二岛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消亡边界。 ( 4) 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1 (2015 江苏高考 节选 ) 下图为安第 8、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 A 沿经线方向发育 B 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 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 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解析 2 ( 2014 大纲卷 节选 ) 下图中 K 岛于 1983 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 987 年,该岛上已有 64 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K 岛处于 ( ) 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 由经纬度可知, K 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结合板块分布知识可知该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 9、板块界线的北侧。 答案 : C 3 ( 2014 海南高考 节选 ) 某年 3 月 P 地 ( 位置见下图 ) 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 P 地位于 ( ) A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解析: P 地位于日本附近,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可知, P 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A 正确。 答案 : A 4 ( 2013 上海高考 节选 ) 下图表示某地区多次地震的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 图中纵坐标为震 10、源深度,横坐标表示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其中 0 表示的是海岸线位置, 800 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西 800 k m ,200 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东 200 图中的点表示各次地震的震源位置。 阅读材料,回答 ( 1) ( 2) 题。 ( 1) 对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合理解释是 ( ) A 大洋板块发生了张裂运动 B 大陆板块内部发生了张裂运动 C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D 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 ( 2) 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活动可发生在 ( ) 太平洋西部岛弧 北美大陆西海岸 北美大陆东海岸 南美大陆东海岸 A B C D 解析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以地质构造示意图来掌 握地质构 11、造及构造地貌 1 常见的地质构造 类型 判断 褶 皱 断 层 背 斜 向 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 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 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 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2 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质 构造 褶 皱 断 层 背 斜 向 斜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 12、受张力 ,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 , 不易被侵蚀 , 常形成山岭 图示 3 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 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典题示例 ( 2015 浙江高考 )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 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 ( 1) ( 2) 题。 ( 1) 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甲 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 甲 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 乙 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 乙 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 2) 有人称丙处山峰为 “ 飞来峰 ” ,其岩石可能是 ( ) A 石灰岩 砂岩 B 13、 花岗岩 流纹岩 C 大理岩 石英岩 D 安山岩 玄武岩 审答规范培养 1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岩层 结构明显,为 岩,且其年代由老到新。 2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 1) C ( 2) A 层理 沉积 1 (2015 福建高考 节选 ) 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 a 河谷到 b 、 c 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图中 X 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 A 背斜谷 B 背斜山 C 向斜谷 D 向斜山 解析 2 ( 2015 山东高考 节选 )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 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 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 ) 地层新老关系 地层代号 观测点坐标 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