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版高考一轮 2.3《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ppt课件内容摘要:

1、考点 1 考点 2 仿真演练 提速提能 考纲展示 第三讲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和季风环流 第三讲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 、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1 三圈环流的形成 ( 以北半球为例 ) 高低纬受热不均_ 影响 三圈环流a 圈b 圈c 圈2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 七个气压带A 为 带C 为 带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G 为 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地转偏向力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赤道低气压 副热带高气压 极地高气压 (2) 六个风带B 2、为 带D 为盛行西风带F 为 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3) 季节移动规律: 移动原因: 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移动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 ,冬季。 温馨提示 (1) 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 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信风 极地东风 太阳直射点 北移 南移 二 、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 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 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 1 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陆地 气压中心 M 是 ( 蒙古 西伯利亚 ) 高压, 3、其切断了 _ _ 气压带。 7 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 N 是 ( 印度 ) 低压,其切断了 气压带。 (2)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 _。 亚洲 副极 地低 亚洲 副热带高 海洋面积占绝 对优势 2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1 月 A 季风 B 季风 7 月 C 季风 D 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_ _ _ _ _ 温馨提示 ( 1) 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而形成的。 ( 2) 根据陆地上的气压类型 ( 高、低气压 ) 和季风风向可判断季节。 西北 东 4、南 东北 西南 气压 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分布 1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有关,分析如下: (1) 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 (2) 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 (3) 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4) 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 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 (5) 受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候季节差异小,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季节差异大。 2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 5、影响 ( 1) 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气压带、风带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炎热干燥 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 冰原气候 全年严寒 , 降水稀少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 (2)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 气候特点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干季 (冬季 )时受信风带控制 ,湿季 (夏季 )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 6、温 , 一年可分为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旱季 (冬季 )时受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的控制 ,雨季 (夏季 )时受气压带 、 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 , 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 典题示例 ( 2015 安徽高考 节选 )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示区域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是由于 ( ) A 反气旋频繁过境 B 受沿岸寒流影响 C 东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 D 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 审答规范培养 从图表中获 取信息 答案 D 1 ( 2015 海南高考 ) 下图所示半岛夏季沿海地区气温可达 46 ,内陆则高达 49 ,那么该半岛夏季干热的主要原因是 ( ) A 沿岸暖流的 7、增温作用 B 受干热的西北风影响 C 背风坡增温效应较强 D 受干热的西南风影响 解析 2 ( 2014 海南高考 ) 甲地 ( 位置见下图 ) 气温年较差较小, 5 8 月降水稀少。 据此完成 ( 1) ( 2) 题。 ( 1) 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 A 海拔较高 B 纬度较低 C 距海较远 D 植被较好 (2) 甲地 5 8 月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 处在盛行西风的背风坡 B 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C 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 D 受高纬干冷气流影响 解析: 第 (1) 题,由图可知甲地处低纬度,全年气温均较高,气温年较差较小, B 正确。 第 (2) 题, 5 8 月气 8、压带和风带北移,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甲地,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 答案: (1)B (2)B 3 ( 2014 上海高考 ) 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 读图,回答 ( 1) ( 3) 题。 (1) 三个气象测站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 ( ) A 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B 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 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 D 南 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2) 三个测站部分月份降水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受到某一气压带或风带的影响。 该气压带或风带是 ( ) A 赤道低气压带 B 东南信风带 C 西风带 D 9、 东北信风带 (3) 根据温度资料,可以推测三个测站的海拔高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 ) A 甲站乙站丙站 B 甲站丙站乙站 C 乙站甲站丙站 D 乙站丙站甲站 解析: 第 (1) 题,根据气温曲线, 7 月份气温最低,故在南半球;低温期少雨,高温期多雨,且最低温度在 15 以上,故排除地中海气候,选 D。 第 (2) 题,热带稀树草原气候,位于低纬度,降水多是受低压带的控制,故选 A。 西风带在中纬度;信风带控制干燥。 第 (3) 题,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纬度相当的三站,根据气温曲线的高低值判断,甲站平均温度最低,故海拔最高;乙站均温最高,故海拔最低;故选 B。 答案: (1)D (2)A 10、(3)B 4 (2013 全国卷 )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下图中, S 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 S 市。 据此完成 (1) (2) 题。 (1)S 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 ) A 降水较少 B 气温较高 C 风力较弱 D 光照较强 (2) 夏季, S 市主要受 ( ) A 季风影响 B 西风带影响 C 低压控制 D 高压控制 解析: 第 (1) 题, S 市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弱,大气中的水汽不易被风带走,故易形成雾。 第 (2) 题,S 市位于 30 N 40 N 的大陆西岸,该地受副 11、热带高气压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答案: (1)C (2)D 5 ( 2014 四川高考 节选 ) 右图中 M 、 N 海域 均是世界优良渔场。 读图回答问题。 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 较 M 、 N 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 解析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和季风环流 1 海陆分布对气压中心形成的影响 2 季风环流的成因 (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 ( 1) 1 月份季风环流的成因 ( 如下图 ) :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 2) 7 月份季风 12、环流的成因 ( 如下图 ) :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3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源地 蒙古、西伯 利亚 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亚欧大陆内部 ) 印度洋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 、 风带的季节移动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温暖干燥 高温高湿 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分布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13、、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 雨热同期 不利 旱涝、寒潮等灾害 旱涝灾害 典题示例 (2014 安徽高考 节选 )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 “ 赣江 ” ( 图 2)。 图中的沙岭沙山 (2 形成于 2 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 ( 脊 ) 槽 ( 谷 ) 相间的地形。 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 ( 图 1) 的影响,图 2 所示地区 ( ) A 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 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 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 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审答规范培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