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版高考一轮 6.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pt课件内容摘要:

1、考点 1 考点 2 仿真演练 提速提能 第二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纲展示 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第二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 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概念 人口和 在空间上集聚、 地区转变为 地区的过程。 2 城市化的标志 (1) 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 规模不断扩大。 产业活动 乡村 城市 城市人口 城市用地 3 城市化的意义 主要动力。 ( 2) 城市发展与 的关系尤为密切。 ( 3) 城市的兴 2、起与 的发展密切关联。 工业化进程第三产业 5 城市化特点的地区差异 地区 特点 发达 国家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 ; 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 的迹象; 城市外围地带发展较快,建设比较多的卫星城和 ; 出现高水平的 连绵带; 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高 衰落 工业区 大都市 地区 特点 发展中 国家 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比较 ,但推进速度快; 城市化水平不平衡,水平较低的分布在 和非洲,水平较高的分布在 中国的 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快; 城市 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低 亚洲 南美洲 数量 二、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 1) 城市化使人们的生 3、活发生很大的变化。 ( 2) 城市 影响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使城乡差距。 2 城市环境问题 ( 1) 产生原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2) 表现:人口密集, ,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 ( 3) 逆城市化: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现代文明 缩小 交通拥挤 3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问题导思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夏季内涝严重,大街上一时积水很深,两旁建筑受到浸泡,人们戏称 “ 海景房 ” 景观。 你能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方面,分析一些大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吗。 提示: 城市规模扩 4、张,地面硬化面积增大,绿地面积减少,雨水下渗少,地表径流增强;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 1 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如下表所示。 城市化的进程 发展阶段 特点 问题 趋势 国家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发展阶段 特点 问题 趋势 国家 中期阶段 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 国家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 国家 2. 城市化 5、进程的空间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起步 早 ( 自工业革命开始 ) 晚 (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 ) 目前水平 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 以上 较低,许多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不足 40 %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展 趋势 城市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 合理性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3. 郊区城市化、逆 6、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 ( 1) 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 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如图 1 所示: ( 2) 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 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如图 2 所示: ( 3) 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 如图 3 所示: 典题示例 ( 2015 重庆高考 ) 右 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 7、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图,回答 ( 1) ( 2 ) 题。 ( 1) 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 A 20% 30 % B 30 % 40 % C 40% 50 % D 60% 70 % ( 2) 图中 2000 2010 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 A 工业化程度提高 B 人口增长率增大 C 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 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审答规范培养 ( 1)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率低;日本、意大利、法国为发达国家,城镇化率高。 答案 ( 1 ) B ( 2 ) A ( 2 8、)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1 ( 2015 广东高考 ) 下表为 2009 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 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 由此可判断该年 ( ) 国家 中国*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 / 百万人 1 338 1 155 82 307 比重 /% 17 13 8 45 *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 B 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 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 D 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解析 2 ( 201 4 四川高考 ) 下图是某城市 1990 年和 20 10 年人口密 度空间分布图。 读图回答 ( 1) ( 9、2) 题。 ( 1) 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 2010 年较 1990 年增长最大的是 ( ) A 2 近 B 4 近 C 8 近 D 10 近 ( 2) 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 A 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 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 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D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解析 3 ( 2013 安徽高考 节选 ) 下图表示安徽省 198 5 2010 年就业 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2005 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 解析 : 读图可知, 2005 2010 年 10、,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大约由 35 % 提高至 43 % ,而就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镇人口比重在 30% 70 % 的阶段属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故选 B。 答案: B 4 ( 201 3 四川高考 ) 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 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据表回答 ( 1) ( 2) 题。 时期 / 年 1985 1990 1990 2000 2000 201 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 ( 1) 1985 201 1 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 A 先增后减 B 先减后增 C 不断增加 D 逐渐减少 ( 2) 据表并结 11、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 1985 年以来我国 ( ) A 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 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 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 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解析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影 响 成 因 措 施 耕地面 积减少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 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资源短缺 水资源 短缺 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 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生态破坏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 2 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 响 成 因 措 施 大气 污染 家庭炉灶 12、、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固体垃 圾污染 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环 境 污 染 噪声 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影 响 成 因 措 施 交通拥挤、 居住条件差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社 会 问 题 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 13、 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3 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热岛效应 城市市区气温经常比郊区高 雨岛效应 市区降水比郊区偏多。 原因:市区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市区凝结核多 干岛效应 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 湿岛效应 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 混浊岛效应 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 链接 拓展 城市中心 “ 岛屿 ” 效应 1 ( 2015 山东高考 ) 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 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 “ 钟摆 ” 交通现象。 完成 ( 1) ( 2) 题。 ( 1) 该图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 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 ( ) A 8 : 00 B 12 : 00 C 14 : 00 D 18 : 00 ( 2) 为缓解北京市的 “ 钟摆 ” 交通现象,可以 ( ) A 迁出城市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