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版高考一轮 5.2《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ppt课件内容摘要:

1、考点 1 考点 2 仿真演练 提速提能 考纲展示 第二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的影响 考点 3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1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 地域文化 对人口的影响。 第二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人口迁移 问题导思 “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是东 部很多省份的人寻根祭祖的地方。 其中原因是源于明代初期的一种什么现象。 提示: 人口迁移。 1 概念 人们变更 的空间流动行为。 2 分类 ( 1)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分为 和国内迁移。 ( 2) 由 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 2、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温馨提示 人口迁移的条件: 首先要有空间位移; 要有居住地的变更,通常以跨越某种特定的 行政区域界线作为标准; 居住地要发生 “ 永久性 ” 或 “ 长期性 ” 变化,通常在 1 年以上。 定居地 国际迁移 农村到城市 3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发展与 、社会经济不协调引发了人口迁移。 自然生 态环境因素 人类总是希望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自然灾害也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经济 因素 地域间的 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 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吸引了大量人口 3、迁入 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 的发展 自然 环境 环境恶化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运输业 政治 因素 由政策因素所导致的人口迁移,往往具有比较强的 _ _是政治的延续,常常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社会 文化 因素 文化教育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家庭和婚姻是影响 _迁移的重要因素 _、种族、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曾导致过大规模人口迁徙 温馨提示 ( 1) 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最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也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 ( 2) 对于迁入地来说,拉力因素大于推力因素;而迁出地是拉力因素小于推力因素。 组织性 战争 青年人口 宗教信仰 二、地域文化与人口 1 文化背景 4、与人口 (1) 婚俗初婚年龄大小,影响 关系是否稳定,影响出生率(2) 宗教: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2 中国文化与人口 (1) 生育从 早育到 晚育从多育多子到 (2) 职业选择:从 “ ” 到 “ 全民皆商 ”。 (3) 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 “ ”。 出生率 婚姻 早婚 晚婚 只生一个 学而优则仕 四海为家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 两个变化 ”“ 三个因素 ”。 1 “ 两个变化 ” ( 1) 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 2) 生态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2 “ 三个因 5、素 ”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如下图所示: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 1) 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 2) 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 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 “ 阳光地带 ” 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 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 6、面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1 (2015 山东高考 节选 )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 “ 有院无人 住,有地无人种 ” 的空心化现象。 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 城市自然环境好 B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 城乡收入差距大 D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解析 : “ 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 ” 说明农村大量人口迁移到了城市中。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原因,故 C 项正确。 城市自然环境不如农村优越,故 村人均居住面积大于城市,故 B 项错误;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 2015 北京高考 ) 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 7、 “ 城市牵挂 ” 示意图。 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 2014 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 读图,回答下题。 2 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 A 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 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 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 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解析 3 ( 2014 海南高考 ) 下图表示我国某县 2000 年、 2010 年外出半年 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 读图,完成 ( 1) ( 2) 题。 ( 1) 与 2000 年相比, 2010 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 ) A 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 劳动力价格降低 8、 C 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 人均产值减少 (2) 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 ) A 珠江三角洲地区 B 京津地区 C 长江三角洲地区 D 川渝地区 解析: 第 (1) 题,根据图文分析, 2010 年比 2000 年该县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大幅度增长,意味着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劳动力紧张,价格有所提高;人均生产规模扩大;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人均产值增加。 综上所述, A 项正确。 第 (2) 题,该县人口大规模外出,表明该县经济落后,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川渝地区经济最落后,因此选 D 项。 答案: (1)A (2)D 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方面 9、,也有不利的方面。 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迁出地、迁入地、城市化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上。 1 人口迁移对迁出 ( 入 ) 地的影响 2 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 济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3 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 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 1) 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 2) 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 3) 从三大 10、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 4) 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典题示例 ( 2013 全国卷 )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 2010 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 ( 1) ( 2) 题。 (1) 2005 2010 年 ( ) A 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 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 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 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 2005 2010 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 A 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 延 11、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 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 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审答规范培养 1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由题干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可知我国省级人口迁移的人口年龄结构特点。 答案 ( 1) C ( 2) B 2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1 (2015 山东高考 节选 )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 “ 有院 无人住,有地无人种 ” 的空心化现象。 “ 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 ” 带来 ( ) A 土地资源浪费 B 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 城乡协调发展 D 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解析 : “ 有院无人住 ” 造成农村宅基地的浪费, “ 有地无人种 ” 造成农村土地的荒芜,所以 12、近年来出现的合村并点、土地流转,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土地浪费问题。 因此农村空心化带来的是土地资源的浪费,与城乡协调发展、农村老龄化以及农业发展水平关系不大。 答案: A 2 ( 201 4 山东高考 )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迁移日趋频繁。 完成 ( 1) ( 2) 题。 ( 1) 图中为 2012 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 图中 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 A 粤、豫、黔、沪 B 豫、粤、黔、沪 C 粤、豫、沪、黔 D 豫、粤、沪、黔 ( 2) 下列对当前人口迁出主要流向的表述与实际最相符的是 ( ) A 河北流向辽中 13、南地区 B 安徽流向京津地区 C 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 D 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 解析 3 (2014 广东高考 ) 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 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 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 A 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 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 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 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解析 : 务工人员大量返乡,可以促进当地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促进区域文化的交流,但不利于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答案: C 1 文化背景与人口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文化背景 对人口的影响 婚俗 发达 国家 初婚年龄偏大,出生率低,人口增长周期长;婚姻关系不稳定,降低出生率 发展中 国家 初婚年龄偏低,出生率偏高;婚姻关系较稳定,提高出生率 宗教 为扩充实力,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表现 影响 传统文化观 念及其成因 现代文化观 念及其成因 生育 从早婚 早育到 晩婚晚 育 “ 早生贵子 ”“ 人丁兴旺 ”“ 成家立业 ”。 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殖 “ 先立业后成家 ”“ 晚婚晚育 ” ;在人口压力十分沉重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