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版高考一轮 8.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内容摘要:
1、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立足长远求发展,造福子孙把功建 考点 1 考点 2 仿真演练 提速提能 考纲展示 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 思想的演变 1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 概念 由于 或 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人类活动 自然原因 2 类型 温馨提示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 2、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问题 原因 表现 后果 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和破坏 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 资源不能满足人类需求 自然资源问题 原因 表现 后果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人类长期 和开垦草原 破坏,加剧水土流失、 和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受损 生态 恶化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 _ 水污染、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 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砍伐森林 生态系统 土地荒漠 化 有害 物质 土壤污染 温馨提示 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资 3、源和发展问题而出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 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历史阶段 生产力水平 人类活动 对环境影响 对人地关系认识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 极为 _ _ 采集与狩猎 极为有限, 适应环境 肤浅 低下 被动 历史 阶段 生产力水平 人类活动 对环境影响 对人地关系认识 农业社会时期 生产力有 发展 以畜力和金属工具进行农耕 加大,要求 自然,出现各种环境问题 出现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进而出现天人相关论和 思想 较大 改造 因地制宜 2 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时间 人地关系理论 主要核心思想 19 世 4、纪 地理环境 决定论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 征取决于所在的 的性质 20 世纪初 可能论 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 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 二战 ”以后 和谐论 ( _ _ _ _ _ 论 ) 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 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 发展 地理环境 人 地 协调 协调 时间 人地关系理论 主要核心思想 20 世纪 80年代 _ _ 论 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 、 资源、 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可持续 发展 人口 环境 温馨提示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实质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身价值、地位的认知。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表现 1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5、 自 然 原 因 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逆温天气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人 为 原 因 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的不 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片面追求 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 6、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 不同类型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及表现 ( 2014 北京高考 )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冶炼厂周边土壤中污染物铜含量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下题。 1 土壤铜含量 ( ) A 因河水稀释而逐渐变小 B 从冶炼厂向北递增幅度小 C 高值区沿盛行风向延伸 D 在居民点大于 200 mg/解析 : 图中土壤铜含量等值线在上游河段顺河流而下,铜含量不仅没有减小,反而增大,可见河流对土壤中铜含量没有明显的稀释作用,故 A 错误。 从等值线变化看,从冶炼厂向北铜含量不是递增,而是递减,故 B 错误。 图中等值线高值区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这与我国北方冬夏季风的方向 ( 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7、 ) 相同,故 C 正确。 由图可知,在居民点铜含量为 150 200 mg/间,故 D 错误。 答案: C 2 (2013 广东高考 ) 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 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 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 ) A 增加了对 的吸收 B 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 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 D 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解析 : 植树造林可增加对 的吸收,缓解全球变暖,所以A 错;森林可增加大气相对湿度,故 C 错;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球变暖关系不大,所以 D 错;冰雪覆盖层的反射能力比较强,地面得到的热量少,气温低,而森林的反射能力弱,所以地面得到的热量多,有可能 8、加剧全球变暖,故选 B。 答案: B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酸雨 成因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中氟氯烃增多 自然原因:地形、大气运动。 人为原因: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 分布 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上空 西欧、北美、日本和我国南方 危害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损害人的免疫力、危及海洋生物 河、湖水酸化 危害生物;土壤酸化 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酸雨 腐蚀建筑物 对策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国际合作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 9、氧化物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1 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2 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环境问题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变干,降水减少; 人为原因: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不合理灌溉 自然原因:暴雨、地形起伏大、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滥垦、滥牧、植被破坏 分布 中亚、西亚、北美和我国西北地区等 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山地、丘陵地区 环境问题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危害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面积减少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水库、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对策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林体系 植树造林,退耕 10、还林、还草,修筑水库和防护林体系 3 主要的水体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成因 分布 危害 对策 水体富营养化 含 N 、 P 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 城镇郊区,江河湖海 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残留的化 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江河湖海 环境问题 成因 分布 危害 对策 赤潮 自然原因:温度高,蒸发量大,降水少,海湾封闭,水体交换少。 人为原因:含 N 、 活污水排入大海 工业、城市集中的沿海 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导致生态失衡,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渔业生产、水产养殖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 11、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江河湖海 4 资源短缺问题 表现 原因 对策 水资源 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 开源 ”“ 节流 ” 相结合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分析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 1) 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 ( 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 ) ,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 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 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 (2) 成因分析: 12、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 能源造成的。 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 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 题的解决。 (3) 后果与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强对 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4) 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 ( 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 ) ,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 13、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资源短缺问题:要从 “ 开源 ” ( 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 ) 和 “ 节流 ” ( 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 ) 两方面入手。 典题示例 ( 2012 安徽高考 节选 ) 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设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审答规范培养 答案 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地的功能 减弱、效益降低。 人口增多,林地遭破坏,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 1 ( 2015 上海高考 ) 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 污染类型。 20 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 ( 1) ( 3) 题。 ( 1) 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 南方近岸海域 城市近岸海域 北方近岸海域 乡村近岸海域 A B C D ( 2) 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 A 9 月到 11 月 B。(人教版)2017版高考一轮 8.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件
相关推荐
,变成了一个刺球滚下去了。 憨憨心动了,也想滚下去,可是缩缩害怕,憨憨就说:“咱俩抱在一起滚下去,好吗。 ”于是,他们抱在一起像一个足球,嘭嘭嘭的滚下去了„„ ) 映 ppt 上相关的图片,使学生能在听故事时无形中学习,并且故事与形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故事的 印象。 知 识 讲 解 一、想一想 从多方面引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观看课件 问题一:两只小乌龟滚下山坡后
1、考点 1 考点 2 仿真演练 提速提能 考点 3 第三讲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纲展示 交通运输布局 交通运输对聚落的影响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第三讲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2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与商业网 点布局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 1 作用 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 2
影子的轮廓与物象的关系:单一的静止不动的物象影子外型与原物象形状相似。 (例:静止不动的人、自行车等)。 当有多个物象重叠或物象发生移动变化影子 也会变化多端。 (三) 、捉影游戏 ( 8 分) 室外操场。 观察人物、树等影子。 思考:这些影子是怎么来的。 学习捉影方法。 你能用手捉住吗。 怎样才能捉住呢。 小结。 用 画笔 把影子的边缘画下来,就把影子捉住了。 ( 四 ) 、学生创作 、
( 1) 思考:①大气的厚度有多大。 ②水圈由哪些水体构成。 可按哪些方式进行分类。 ③什么是生物圈。 其范围包括哪些部分。 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什么。 ( 2)知识点:三大圈层的理解和记忆是本节内容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习活动】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P25图 121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 ①科学家是怎样利用地震波“透视”了地球内部的。 ②什么是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
动,称为 恒星的本动 空间分布 除了单独的恒星之外,联星系统可以是两颗或更多的恒星受到重力的约束而在轨道上互绕着,最普通的联星系统就是联星,但是三颗或更多恒星的系统也有被发现。 而因为轨道要稳定的缘故,这些联星系统经常会形成阶级制度的共轨联星。 也存在着更大的、被称为 星团 的集团:范围从只有几颗恒星的星协, 到最庞大的拥有数十万颗恒星,称 为 球状星团 的集团 m]
与壳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内外核的。 不过请留意,我们对行星内部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理论推导,就算是对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别于其它类地行星 ,地球的最外层 (包含地壳及上部地幔的顶端)被切分为数块,「飘浮」于其下的炽热地幔之上,这就是著名的板块构造运动学说。 这个学说主要描述两种运动:拉张与隐没,前者 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远 离,其下的岩浆涌 出而生成新地壳之处;后者则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