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版高考一轮 9.1《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九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物华天宝风光异,人杰地灵百业兴 考点 1 考点 2 仿真演练 提速提能 考纲展示 第一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特征分析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一讲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1 区域的含义。 2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 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 含义 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 主要特征 二、区域空间结构 1 概念 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 影响因素 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 、城市化水 平、 和对外联系等。 2、 3 类型及特征 人口状况 区域开放程度 类型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范围 大 小 生产活动 农业 非农业 二者关系 是城镇地域发展的 _和依托 对乡村地域产生 _ _作用 基础 带 动 4 空间分布形式 经济要素 农业 交通运输线路 城市和工业 城市群和工业区 表现 面状 _和网络状 _ 岛状 三、区域产业结构 1 概念 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 关系。 2 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 、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线状 点状 比例 经济发展水平 3 差异表现 (1) 三次产业占 的比重。 (2) 三次产业的 比重。 (3) 三次产业的 构成。 4 时空差异 (1) 国内生产总值 就业 内部 (2) 3、 四、区域发展阶段 1 衡量指标 (1) 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 _ 比重等。 (2) 综合指标:如 指数 ( 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 三次产业 产值 人文发展 2 不同区域发展阶段特征 发展阶段 比较项目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相当 _,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表现出明显的 _增长态势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 _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内部经济差异 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 _和工业基地 逐渐 _,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 4、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低 不平衡 资金密集型 中心城市 缩小 发展阶段 比较项目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三次产业状况 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以_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 _ _,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 _大规模转移 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第 _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 , 表现出典型的 _特征 逐步 _ 大幅度 _ 发展状态 _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的 _发展状态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资源型工业 加速发 展 服务业 三 自给自足 提高 增强 低水平 加速 区域特征 5、分析 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 1 区域特征分析的角度 ( 1) 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所处的半球、温度带,在大洲、国家中的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方面说明地理位置。 ( 2) 从自然地理特征 ( 地形、气候、河湖、土壤、 生物、资源等 ) 和人文地理特征 ( 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 )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并着重区域的突出特征 ( 如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干旱 ) 和区域发展优势因素、限制性因素 ( 如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水资源 ) 的分析。 2 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 典题示例 (201 6、4 浙江高考 )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 读表,完成 (1) (2) 题。 人均 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国 青海 河南 黑龙江 浙江 (1) 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均 G D P 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 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 人均 G D P 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 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2) 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 A 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7、条件最佳 B 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 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 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审答规范培养 1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由题干中 “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 ” 可知,资源压力指数越大,该区域资源人均占有量越 ,压力越。 少 大 2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 1 ) C ( 2 ) D 1 ( 2015 上海高考 ) 中亚是我国推进 “ 一带一路 ” 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深入理解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与该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读图回答问题。 分析中亚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该 8、地区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 结合图示,分析中亚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势状况、地形结构、降水、水文等方面分析。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 从对农业类型与分布、城市的分布方面来分析。 答案: 总体上,该区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主要为高原、山地, 东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以平原为主。 该区河流多发源于东南 部山区及东北部丘陵,主要依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 注入内陆湖泊。 由于该区深居内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偏低,多数地 区年降水量在 300 下,北部、东部地区夏季受到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影响,在 300 上,东南部局部地区为迎风坡,年降水量偏高,在 600 上。 由于降水 9、量和地形分布不同,农业生产类型也明显不同。 北部降水量较高,平原耕地面积较广,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中部、西部地形平坦,但降水量较低,以畜牧业为主,沿河谷地区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河水较为充足,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发展灌溉农业,以棉花种植为主。 中亚地区城市多数分布于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 这是因为该地区绝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偏低,主要依靠河流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2 ( 2013 全国卷 节选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 1 1 34 m ,鱼类资源丰富。 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 10、20 世纪 50 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 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 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 1) 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 2) 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解析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 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为例,分析区域发展阶段的特征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区位条件 阿巴拉契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 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 运河开通、铁路修建及五大湖便利的交通; 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 本区资源开采规模加大 , 外地资源的大量 11、输入; 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资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等不利条件的限制; 高科技的推动; 交通运输网络的信息商务网络的形成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发展特点 形成以匹兹堡为中心的钢铁中心 ,但整个区域的工业化 、 城市化 、开放程度较低 、农业占较大比重 工业带形成 , 产业结构日趋复杂 , 发展了机械 、 化学 、 汽车 、纺织等部门;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城市化水平提高 , 形成 “ 芝加哥 匹兹堡 ”城市群 , 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城市化 、 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 , 传统工业衰落 , 高新技术等 12、新兴产业兴起 , 环境日趋改善 , 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发展趋势 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增长发展状态 处于相对均衡的发展状态 从时间 上看 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从空间上看 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从产业结 构上看 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从人地 关系上看 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13、 2 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1 ( 2014 上海高考 ) 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 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 ( 1) ( 2) 题。 (1)1998 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 A 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 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 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 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2) 据图可以推断,从 1976 年到 2010 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 A 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 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 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 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解析 2 ( 2013 山东高考 ) 下图示意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 ( a) 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 ( b )。 读图回答 ( 1) ( 2) 题。 ( 1) 该流域开发过程中 ( ) A 降水量增加 B 蒸发量增加 C 下渗减少 D 地表径流减少 (2) 假设该流域三个阶段都经历了相同的一次暴雨过程,在 P 处形成的流量变化过程与图 b 中 分别对应的是 ( ) A 、 、 B 、 、 C 、 、 D 、 、 解。(人教版)2017版高考一轮 9.1《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ppt课件
相关推荐
理措施 环 境 质 量 下 降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出的烟尘;汽车、飞机、火车 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使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降,危害人们的健康 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水污染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影响人体健康和植物的繁殖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限量排放 固体垃圾污染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与壳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内外核的。 不过请留意,我们对行星内部的认识主要是来自于理论推导,就算是对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别于其它类地行星 ,地球的最外层 (包含地壳及上部地幔的顶端)被切分为数块,「飘浮」于其下的炽热地幔之上,这就是著名的板块构造运动学说。 这个学说主要描述两种运动:拉张与隐没,前者 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远 离,其下的岩浆涌 出而生成新地壳之处;后者则发生在二个板块互相碰撞
动,称为 恒星的本动 空间分布 除了单独的恒星之外,联星系统可以是两颗或更多的恒星受到重力的约束而在轨道上互绕着,最普通的联星系统就是联星,但是三颗或更多恒星的系统也有被发现。 而因为轨道要稳定的缘故,这些联星系统经常会形成阶级制度的共轨联星。 也存在着更大的、被称为 星团 的集团:范围从只有几颗恒星的星协, 到最庞大的拥有数十万颗恒星,称 为 球状星团 的集团 m]
,它们在 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 化 石。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人们提出了许多猜想,书本上 P68 阅读材料中便是其中一种。 学生阅读 P68《陨石: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 上述材料是否可以说明中生代恐龙灭绝的原因。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说说你的看法和设想。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 视频展示其他设想。 教师
1、考点 1 考点 2 仿真演练 提速提能 考纲展示 第三讲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考点 4 考点 3 遥感技术 (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 (应用 “3S”图像的判读 地理信息系统 (应用 1 遥感 ( 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 的应用。 2 全球定位系统 ( G P S ) 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 地理信息系统 ( G 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 数字地球的含义。 第三讲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一
1、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发展绿色经济,善待生态环境 考点 1 考点 2 仿真演练 提速提能 考纲展示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一、荒漠化的含义 1 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 等因素所造成的。 2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 自然因素气候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