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版高考一轮 12.1《中国地理概况》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十 八 章 中国 地理 家国中华,东西南北差异大 知识整合(一) 仿真演练 提速提能 考纲展示 第一讲 世界地理概况 我国的疆域和地形 知识整合(二) 知识整合(三)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知识整合(四) 知识整合(五) 中国的工业 知识整合(六) 中国的交通 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农业 考纲展示 1.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2. 中国经济地理特征。 第一讲 中国地理概况 我国的疆域和地形 一、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 优越的地理位置 ( 1)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 ,小部分位于热带。 ( 2) 海陆位置:东临 ,背靠。 北温带 太平洋 亚欧大陆 2 辽阔的疆域 ( 1) 填图:在下图中填 2、出领土的四至点。 (2) 濒临的海洋: A 渤海, B 黄海, C , D 南海。 3 我国疆域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 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种类齐全,且蕴藏量大。 (2) 我国疆域辽阔,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广,且国防回旋余地大,利于国防安全。 (3) 濒临太平洋,使我国东部深受海洋影响,雨量充沛,利于农业生产。 (4) 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人民友好往来。 东海 ( 5) 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欧洲陆上直接往来交流。 ( 6) 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热量充足,便于生产生活;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济。 4 众多的 3、邻国 陆上 14 个、隔海 6 个 5 行政区划 共有 34 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 个省、 5 个自治区, 4 个直辖市, 2 个特别行政区。 二、我国的地形、地势 23 1 特征 地势: _ ,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2 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 山 、 昆仑山 南岭 东北 西南走向 行山 峰山 、 长白山 北 东南走向 尔泰山 南北走向 断山脉 弧形山脉 高东低 天山 秦岭 大兴安岭 巫山 武夷山 台湾山脉祁连山 贺兰山 喜马拉雅山 轻巧记忆 歌诀法记忆我国主要山脉 主要山脉拢,三大撇与横。 东西三大横,天阴山北耸; 昆仑山秦岭,南边是南岭;三撇西首称,大太巫雪峰; 台武夷居中, 4、台湾山脉东。 贺兰横断纵,祁阿属捺形; 喜横相连接,弧形山系成。 喜马拉雅山,基本属西东; 珠穆朗玛属,世界第一峰。 三、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 对此分析如下列各表所示: 1 四大高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 理特征 青藏 高原 世界上海拔 最高 的高原;平均海拔 4 000 缘和内部分布着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内部山脉相对高度不大 以 _ 为主;种植业分布于 _ _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畜牧业 雅鲁藏布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5、内蒙古高原 海拔 1 000 面 _ _;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 草原畜牧业;河套平原、 _ _平原、河西走廊的 _农业 黄土 高原 世界上最广的黄土分布区; _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以谷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 坦荡 宁夏 灌溉 水土流失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 理特征 云贵高原 地势西高东低,从 2 000 000 m;地表崎岖,石灰岩广布;_地貌发育 “ _” 为农业区,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 喀斯特 坝子 2. 四大盆地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 特征 人文地 理特征 塔里木盆地 我国面积 _的盆地,内有世界上 6、最大的流动沙漠。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_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_呈环状分布。 油气资源开发 最大 绿洲 盆地边缘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 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准噶尔盆地 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 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 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 油气资源开发 柴达木盆地 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 _ 矿产资源开发,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 盐湖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 理特征 人文地 理特征 四川盆地 低山丘陵起伏,海拔 500 都平原较为平坦。 紫色土广布 农业较发达,_ _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人口、城市密集 成都平 原 3 三大平原 地 7、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东北 平原 面积最大,海拔多在 200 势坦荡;肥沃的 _ _;多沼泽地 松嫩平原、 _ _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油气、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 黑土 三江平原 地形区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 华北平原 海拔多在 50 势平坦,又称 _ 海 平原 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中低产田的改良 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西狭长;海拔更低;河湖密布 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素有 “ _ _” 之称。 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淮 鱼米 之乡 ( 2014 广东高考 ) 图 1 、图 2 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 8、村聚落数量统计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 ( 2) 题。 (1) 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 A 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 250 1 40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 在各坡度段中,坡度 2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 在各海拔段中,海拔 1 550 1 70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 在各坡度段中,坡度 15 20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 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 A 黄土高原 B 三江平原 C 塔里木盆地 D 江南丘陵 解析 中国的气候 1 气温 ( 1) 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 季节 分布规律 形成原因 冬季 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 9、河最冷; 1月 0 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 淮河一线 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南方、昼长短于南方,使得北方获得的热量远小于南方; 南方离冬季风源地远于北方,加上地形阻隔,受冷空气的影响弱于北方 季节 分布规律 形成原因 夏季 全国普遍高温 、 南北温差不大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 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小于南方 , 但昼长却长于南方 ,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 , 北方晴天多 , 气温回升快 , 南方雨季长 , 阴雨天多 , 日照时间短 夏季 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等山地气温偏低 地势高 吐鲁番盆地最热 盆地地形 10、, 不易散热 , 且外部气流越过山地在此下沉时 , 增温作用强 , 形成热风; 沙漠广布 , 吸热快; 空气干燥少云 ,太阳辐射强 ( 2) 温度带划分及主要分布地区: 据 作物生长期内 ( 日均温 10 ) 的日均温累积 的大小划分出五个温度带和 1 个特殊的青藏高寒地区,其分布情况如下: 活动积温 2 降水 ( 1) 降水特征及影响因素: ( 2) 根据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出四个干湿区。 下图中 a 、 b 、 c 分别大致相当于 800 m m 、 40 0 200 m m 等降水量线,通过它们划分出 A 、 B 、 C 、 干湿地区 降水状况 分布地区 主要植被 降水量 8 11、00 _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北部和青藏高原 _ 森林为主 地区 年降水量 _ _平原、 _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地 降水量 400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 _大部分 草地为主 年降水量 _ _、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 _部 荒漠 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 400 200 秦岭 淮河 东南边缘东北 华北 青藏高原 新疆 西北 ( 3)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2015 广东高考 )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 k m 的物理现象。 读我国某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分布图 ( 下图 )。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 1) ( 2) 题。 ( 12、 1) 该省位于我国的 ( ) A 西北地区 B 华南地区 C 东北地区 D 西南地区 ( 2) 下列因素中,对该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的是 ( ) A 河流泥沙含量 B 地形起伏 C 西南季风强弱 D 土壤厚度 解析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1 水文特征的地区差异 ( 1) 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地区 东北 秦岭 淮河以北 秦岭 淮河以南 河流 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 辽河 、 海河 、 黄河 长江、珠江 水量 特征 丰富 较 _ _ 成因 流经森林茂密 、 气候湿润的地区 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水位变化 特征 较 _ _ 小 成因 河流补给多样 河 13、流补给主要是 7、8月的降水 降水的季节 _ 小小 丰富大长 地区 东北 秦岭 淮河以北 秦岭 淮河以南 汛期 特征 汛期较 _、 季节变化较小 汛期较短 、 季节变化大 汛期 _, 季节变化小 成因 冬季积雪 , 春季融化 , 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 ,形成夏汛 降水季节短 降水多,且降水 季节长 含沙量 特征 _ 大 小 成因 森林茂密 , 水土流失少 河流上 、 中游植被少 , 且流经土质疏松的地区 ,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保护较好 结冰期 特征 _ 较短 _ 成因 冬季长,气温低 冬季较短 冬季气温在 0 以上 短 长 小 长 无( 2) 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特征 成因 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降水稀少 , 气候干燥 , 沙漠广布 , 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水量较 _ 河水主要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