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版高考一轮 8.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课件内容摘要:

1、考点 1 考点 2 仿真演练 提速提能 考纲展示 第二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观念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第二讲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 主要途径 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 要途径。 2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 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必由之路 ( 1) 背景: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口增长、 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 2) 目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存环境,促进共同发展。 ( 3) 行动纲领:。 资源危机 21 世纪议程 2 基本内涵 (1) 定义:既满足 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 2、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 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 、 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3) 目标:既要使人类的 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 ,不对 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生态可持续能力当代人 社会公正 各种需要 生态环境 后代人 ( 4) 基本观念: 发展的观念、 的观念、 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二、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 控制人口规模 ( 1) 目的:减轻人口对 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 的关系。 ( 2) 地位: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生态环境 发展 公平 环境 2 转变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 目的 生产与消费方式 影响 传统的经济 3、发展模式 扩大 、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高投入、 、高污染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 、环境危机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强调 和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和文明消费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 和资源耗竭 生产规模 高消耗 资源 环境承载 能力 清洁生产 环 境压力 温馨提示 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出发点不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增长,生产循环过程表现为 “ 资源 产品 废弃物 ”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则强调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协调,生产循环过程表现为 “ 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 ”。 资源类型 可持续利用措施 土地资源 防治土地 _, 治理 _和土壤污染 , 保护基本农田 , 工矿 4、废弃地复垦等 森林资源 合理利用,妥善保护 水资源 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 _ 海洋资源 _、禁止滥捕、污染治理 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荒漠化 水土流失 伏季休渔 温馨提示 ( 1) 不可再生资源:应在加强节约和合理利用的同时,加强资源勘探,增加后备储量并积极寻找新的替代品。 ( 2) 可再生资源: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利用过程中促使其不断更新。 水污染 4 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 1)协调人地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与 、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利益与 利益的关系发达国家与 国家之间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自然资源 眼前 长远 发展中 ( 2) 个人参与:维护 ,珍惜自然资源,保护。 温 5、馨提示 可持续发展由观念走向实践的关键是公众参与。 只有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才能被接受并得以实施,观念才可能转变为 现实。 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基本观念 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 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这三个系统都是在人的管理调控下进行的,三者间的关系如下: 2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观念 含 义 发 展 的观念 鼓励经济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其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 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人口激增、生态危机等问题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 公平的观念 代际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生存发展 6、的基础;区际公平,无论是哪个国家、地区、种族、民族、性别、年龄或各种文化信仰的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都享有平等的地位 观念 含 义 环 境 的观念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彼此联系、互为因果。 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要以足够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既要把环境保护作为追求的基本目标,又要把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 权 利 的观念 全人类享有健康而富裕生活的权利;每个国家和地区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个人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可持续发展的四种观念各有侧重点。 发展的观念强调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 公平的观念强调人与人的平等权,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既体现在同代人之间又体现在代际之间 7、。 环境的观念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性。 权利的观念强调人们享受的权利,既包括物质生活享受,又包括环境享受。 ( 2015 北京高考 节选 )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 ( 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 3 767 m )。 据此,回答下题。 1 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 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 B C D 解析 ( 2014 天津高考 节选 ) 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上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 8、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 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己见,其中符合生 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 ) A 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 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C 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D 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 解析 : 注意题干中 “ 生态可持续发展 ” 这个信息点, A 项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 B 、 D 两项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答案: C 3 ( 2013 江苏高考 ) 2 013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 可 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 报告以 1995 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 1 9、00 ,下图表示 2010 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 读图回答 ( 1) ( 2) 题。 ( 双选 ) (1)1995 2010 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 ( ) A 大量消耗资源 B 大量排放污染物 C 科教投入不足 D 人口增长缓慢 (2) 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 ) A 社会保障建设 B 经济基础建设 C 农业基础建设 D 生态与环境建设 解析: 第 (1) 题,由图可知, 1995 2010 年我国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即经济高速发展,这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并且会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 第 (2) 题,由图可知,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生存支持系统和环境支持系统的发展 10、能力指数还较弱,显然我国今后应加强这两个系统的发展,即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生态与环境建设。 答案: (1)(2)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 (1) 发展中大国。 (2) 人口压力巨大: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新增人口绝对数量较多。 (3) 资源严重不足:我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较少,对自然的利用率比较低,造成资源需求量大、人均占有量少且利用率低的问题。 ( 4) 环境问题严重:以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乡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 11、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2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 含义 循环经济 特征 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高效回收,综合效益突出、实现良性循环,使经济活动生态化 具 体 形 式 工业:清洁 生产 生产 模式 在原料开采 生产制造 消费使用 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 含义 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 循环经济 具 体 形 式 农业:生态 农业 原理 生态系统原理 方式 调整生产结构,生产多样化经营,协调经济和环境效益 目的 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 典型 代表 北京 “ 留民营 ” 12、 模式、南方山区立体农业、珠三角基塘农业 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路 ( 1) 首先分析区域的区位特性、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 2) 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 (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交通、科技、市场等 )。 ( 3) 分析区域发展的限制因素 ( 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等 )。 ( 4) 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推进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3、。 促进对外开放。 典题示例 ( 2013 福建高考 )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 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 ( 1) ( 2) 题。 (1) 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 A 河套平原 B 黄淮平原 C 辽东丘陵 D 闽浙丘陵 (2) 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 提高经济效益 加快城镇发展 提供清洁能源 促进民居集中 A B C D 审答规范培养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 1) D ( 2) B 1 ( 2012 江苏高考 )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 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 读图,回答 ( 1) ( 2) 题。 (1) 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 A B C D (2) 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 ) 引起大气污染 造成资源浪费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 B C。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