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版高考一轮 9.2《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ppt课件内容摘要:

1、考点 1 考点 2 仿真演练 提速提能 考纲展示 第二讲 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 考点 3 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联系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答题模板 1 不同区域人类活动的差异 2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3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讲 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经济联系 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1 四大地区 ( 1) 划分依据:自然条件、 、发展水平和 _。 ( 2) 具体划分东部: 11 个省 直辖市 东北: 个省中部: 6 个省西部: 个省 处治区、直辖市 经济基础 对 外开放程度 3 12 2 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1) 总体发展水平差异:中、西部明显 于东部和东北 2、。 (2) 经济差异的具体表现: 东部地区和东北 中、西部地区 产业结 构差异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 对发达 , 工业结构以轻型 或 _产业为主 农业经济占较大比 重 , 工业结构西部 以 _产业为主 , 中部具有一定过渡 性特征 轻重混合型 重型 落后 东部地区和东北 中、西部地区 工业化 差异 工业化进程快 , 工业产值高 ,工业类型复杂 , _ _产业蓬勃发展 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 , 工业产值低 ,以 _为主 体 城市化 差异 城市化水平 _, 城市分布密 度大 城市化水平 _, 城 市分布密度小 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对外开放程度高 , 吸纳外资的能力 _ 对外开放程度较 _ 高新技 3、术 传统型工业 高 低 强 低 二、南方与北方 1 分界线: 一线。 2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比较 区域 项目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优势 地跨三大温度带, _ 面积广阔,森林、 _ 、石油、 等资源丰富 _ 丰富,水分充足, _ _ _ 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限制性因素 _ 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 _ 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等 发展方向 调整 、扩大对外开放、改善 _ _ _ 等 积极对外开放、推进_ 经济建设,治理环境污染 秦岭 淮河 平原 煤炭 铁矿 水资源 热量 有 色金属矿 洪涝 产业结构 生态环境 外向型 问题导思 “ 杏花 春雨 江南 ” 描述的是我国 地 4、区; “ 铁马 秋风 塞 北 ” 描述的是我国 地区;窑洞是我国 地区 ( 地区 ) 的传统民居;竹楼是我国 地区的典型民居。 三、西部大开发 1 目的 缩小地区差距,加速 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 范围 西部地带的 个省 ( 自治区、直辖市 ) 以及中部地带的 自 治区和东部地带的 自治区。 北方 南方 北方 南方 西部 12 内蒙古 广西壮族 黄土高原 3 资源优势 _ 、油气、 、土地等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 4 制约因素 _ 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5 意义 ( 1) 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 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 2) 加强民族团结,保持 5、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 战略。 ( 3) 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 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 _ 优势。 矿产 水能 基础设施 缩小 可持续发展 经济 实 现 温馨提示 进行西部大开发关键要做好以下三点: 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 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四、区域经济联系 1 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 和经济。 2 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区域 合作。 一体化 全球化 经济 3 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就 ( 1)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 2) 西部地区 发展较快。 ( 3) 、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 4) 在合作中实现了 ,实现了 6、与合作方的 “ 双赢 ”。 招商引资 科技 相互发展 五、资源跨区域调配 1 南水北调 2 西气东输 ( 1) 线路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_ 到上海还包括:从四川、重庆到湖北、湖南等省的天然气输送工程( 2) 意义东部: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 ,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沿线: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人民的 西部:促进 ,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轮南 能源结构 生活质量 西部大开发 3 西电东送 ( 1) 原因:我国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平衡。 ( 2) 线路北线:黄河上游的水电和 、_ 的坑口火电输往华北中线:长江上游的 输往华东和华中南线:将西南水电和坑口火电输往 ( 3) 意 7、义:给我国 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 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山西 内蒙古 水电 广东 沿海较发达 4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以西部煤炭资源调出为例 ) 影响 总体评价 调出地 煤炭资源减少 、 _、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 有利影响是主要的 , 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 _ _等手段加以克服 调入地 产生 _、 废渣处理等环境问题 地面沉降 大气污染 技 术 六、产业转移 1 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表现 类型 主要原因 影响 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寻求廉价 _和低成本 促进迁入区发展 , 也会对 _造成不 利影响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大陆经济发展 , 投资环境改善 加速大陆劳动密 8、集型产业和 _的 发展 , 创造 _ 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珠三角地区生产成本上升 , 经济效益下降 资本 、 技术 、 劳动力等向相对落后地区扩散 , _地区差别 资源 生态环境 高技术产业 就业机会 缩小 2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 1) 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来看: (2) 从地域分布来看:使欠发达地区的 加重,减轻转出区的环境问题。 温馨提示 产业转移过程促进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不是造成发达国家就业市场不景气的直接原因,更不会加重就业市场的不景气状况。 环境污染 区域发展差异 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1 我国四大地区的差异比较 东部地区和东北 9、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优势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等重工业发达;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势;交通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有 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充足 东部地区和东北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存在问题 能源、原材料不足;有些城镇人口密集区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北方各省区淡水资源短缺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黄河下游、长江中游的水患;长城沿线的风沙 工农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 10、交通困难 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 向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能源、原材 料基地;建商品 粮、农、林、渔 基地;东西交通 建设;通信和生 态环境建设 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发展边境贸易 2 我国四大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 ( 1) 自然因素: 东部地区和东北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地形 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 气候 季风气候为主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为主 自然资源 水资源 、 生物资源丰富 , 矿产资源贫乏 , 能源短 11、缺 各类矿产资源 、 风能 、 太阳能 、 地热能等丰富 ( 2) 社会经济因素: 东部地区和东北 中、西部地区 社 会 因 素 城市化水平 较高 较低 科技 、 教育 、文化 科技 、 教育发达 ,人口文化程度高 科技 、 教育欠发达 ,人口文化程度低 对外开放程度 高 较低 经 济 因 素 发展基础 发展早,基础好 发展较晚,基础较差 产业结构 较合理 不合理 交通运输状况 交通便捷 、 海陆联运便利 交通通达度差 、 交通不便 典题示例 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 1 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 2 为江苏省简图。 12、 图 1 图 2 材料二 图 3 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 ( 1) 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省区 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_ 以平原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_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_ 矿产资源 丰富,以 _为主 较少 ( 2) 新疆和江苏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简述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 3) 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 4) 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审答规范培养 1 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由题干中 “ 江苏省 ” 可知其属于 经济地带,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属于 经济地带。 2 13、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东部 西部 省区 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以盆地、山地为主 气候 类型 温带 、 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流 河网密集 , 水量大 矿产 资源 能源资源 (石油 、 天然气和煤炭 ) 答案 (1) (2) 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地区。 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3)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 (4) 对新疆的影响: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对江苏的影响: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 1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 读图回答 ( 1) ( 3) 题。 (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