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届高三一轮 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 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回顾】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朝代 背景 措施 影响 汉代 汉初 _并存 ,后来发生 “七国之乱 ” 汉武帝颁布 “_ _”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唐代 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 在地方设 _,节度使实际上是地方割据势力 唐中期后形成了 _的局面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郡县、封国 推 恩令 节度使 藩镇割据 朝代 背景 措施 影响 宋初 宋太祖为防止武将夺权重演 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 央 ,充实中央禁军 ;派 _担任地方长官 ,设 _负责监督 ;将财政权收归中央 改变了唐末五代 以来 _的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 元朝幅员辽阔 在地方设 _制度 ,行省长官由 2、 _任命 ,受中央节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 巩固了多民族国 家的统一 ,是中 国 _的开端 文官 通判 藩镇割据 行省 朝廷 省制 【特别提醒】 (1)重文轻武 ,文人治国。 (2)分化事权 ,相互制约。 (3)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 ,担任尚书令、 _等 ,参与军国大事。 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侍中 完善三省六部制。 (1)构成 :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 _ _,尚书省下设六部。 (2)影响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削弱了 _,保证 _ _的独尊 ,为历朝沿袭。 决策、审议、 执行 相权 皇 权 设 _为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长官行使宰 相职权 3、 ,后又增设 _、枢密使和三司使 ,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皇帝总揽大权。 设 _为最高行政机关。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 越来越大。 中书门下 参知政事 中书省 【特别提醒】 (1)郡县是地方机构 ,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 中央政令 直达郡县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统一。 形象地表示 :中央 郡 县 ,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 ,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 元设中书省 ,即中央政府 ,职责总理全国政务 ,管理“腹 里”地区 (河北、山西、山东 )。 其余地方设行省 ,是分 区统治 ,不是直线统治。 三、选官制度的变化 汉代实行 ,_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实行 ,依靠 _选官。 孝 4、廉 门第 (1)演变。 隋朝 :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官 ;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 :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影响。 有利于打破 _,扩大官吏来源。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 ,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 到 _,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对后世影响深远。 特权垄断 中央政府 【特别提醒】 (1)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 (2)监察机构独立 ,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3)重视监察官的选任。 (4)凭实绩黜陟 ,严格考核监察官。 (5)允许风闻言事。 在科举制实行的前期 ,其进步作用较为突出 ,而后期消 极作用较突出。 (1)利 : 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 5、发展 ; 有利于提高 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水平与素质 ; 有利于国家政治的 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 对国外选官制度产生深远 影响。 (2)弊 : 用科名羁糜人才 ,统治人民思想 ; 使教育沦 为科举的附庸 ,限制了社会所需多种人才的成长。 (1)君主专制 :一方面 ,体现为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 , 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 ;另一方面 ,皇权至上 ,集立法权、 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 ,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2)中央集权制 :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 面严格服从中央的政令。 (3)官僚政治 :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 ,其主要特点 是官为君设 ,所有官员都听命于皇帝 ,从而赋予了 6、官僚 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 【史论要旨】 中央集权不 断加强 ,中央采取调整地方行政机构 ,分割、限制地方 权力的措施 ,使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最后听命于君主 ,加 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通过重用近臣或者分散、分割相权的形式 , 皇帝把军政大权牢牢握在手中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中 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但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是 围绕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目的而变化的 ,是巩固统 治、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史料探究】 材料 (2014 江苏单科改造 )垂拱三年 ,或诬告 (宰相 ) 之 ( 武 )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 (审问 )其事。 本立宣敕示之 ,之曰 :“ 不经凤阁 ( 7、中书省 )鸾台 (门下 省 ),何名为敕 ?” 则天大怒 ,以为拒捍制使 ,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 刘之传 探究 1:刘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 提示 :根据唐代的三省体制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 ,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材料 宋承唐制 ,抑又甚焉。 三师、三公不常置 ,宰相 不专任三省长官 ,尚书、门下并列于外 ,又别置中书禁 中 ,是为政事堂 ,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 ,内庭诸司 , 中外库 ,悉隶三司。 宋史 探究 2:归纳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并分析其突 出特点。 提示 :(1)主要措施 :虚置三公 ;增加宰相人数 ;增设新 8、机 构 ;官员职位与权力分离。 (2)突出特点 :分化事权 ;职权分离。 材料 自封建变为郡县 ,有天下者 ,汉、隋、唐、宋为盛 ,然幅员之广 ,咸不逮元。 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 ,而西北则过之 ,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立中书省一 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 ,谓之腹里 元史 地理志 探究 3:有人认为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 你怎 么看待这种说法 ? 提示 :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 ,而是在此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 ,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材料 它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 团。 一方面 ,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 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 9、这一制度 扼杀了创造力 ,培育了顺从性 ,只要中国仍相对孤立在 东亚 ,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但是随着生气 勃勃的西方的入侵 ,它转而阻止了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 整和反应的作用。 1905年 ,它最终被废除。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探究 4:从作者观点的角度认识和评价科举制。 提示 :一方面他认为科举制促进了中国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 ,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另一方面 ,科举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不利于近代科技的发展 ,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一、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 (1)演变过程上 ,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 ,地方则要求独立的 10、自主权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 ,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 ,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 ,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在征派徭役、兵役 ,征收田赋和租税 ,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 ,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 ,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 ;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 ,也难以发挥作用。 【考题印证】 (2015 全国卷 汉宣帝曾称 :“ 与朕共治天下者 ,其唯良二千石 11、 (郡太守 )乎 !”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 【解题思路】 主题归纳 知识迁移 古代皇帝非常重视地方的治理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 【解析】 选 A。 材料表明 ,汉宣帝认识到掌管地方大权 的郡太守与其共治天下 ,而且强调其优劣 ,即“良二千 石” ,说明地方吏治的好坏涉及能否维护统治的大问题。 而后来的帝王又反复重申这种观念 ,说明地方吏治关乎 国家的长治久安 ,故 料并未涉及地方分裂割 据的问题 ,也没有强调地方服从中央 ,故 料 中提及的是汉代的治国观念为后代承袭 ,并未涉及汉代 的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沿用 ,故 代帝王面 临着与汉宣帝同样的治国 12、难题 ,在观念上是一脉相承的 , 在政治实践上未必如此 ,故 【考向揭秘】 郡县制、行省制等地方制度的演变 ;地方 制度的演变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1)从地方制度的演变及地方管理的治乱兴衰与社会稳 定的关系角度 ,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促进中国 古代文明发展延续的重大意义。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比较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是如何 重视地方秩序稳定的 ,从而认识社会稳定对社会进步的 意义。 二、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考题印证】 (2015 安徽文综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 ,以知 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 ,多有贵 戚书信相命 ,又不好违背 ,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 国家 ,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 ) 【解题思路】 主题归纳 知识迁移 古代地方官员在推荐孝廉时受到权贵的干涉 汉代察举制受到了人为的干扰 ,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 ,最终使这一制度衰落而被取代 【解析】 选 C。 由题干材料中“河南尹”“推举六名孝 廉”可知 ,该选官制为察举制 ,其特点是地方推荐 ,是一 种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 ,故 A、 品评”的选官 方式是九品中正制的特点 ,故 “多有贵戚书 信相命”可知贵戚关系影响察举制的实行 ,故 【考向揭秘】 察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 ;科举制的特点及演变等。 (1)通过相关史实辩证地看待察举制对汉代社会发展的 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