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届高三一轮 3.11《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 11讲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考点一 抗日战争 【主干回顾】 一、日本侵华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 ,日本不断扩大侵华 ,民 族危机加深。 1937年日本发动 _,全面侵华 , 北平、天津相继失守。 卢沟桥事变 1937年 12月制造了 _;1941年初 , 制造了河北丰润县的 _;在东北成立“七三 一部队” ,进行细菌研究。 二、全民族抗战 国共两党停止内战 ,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 南京大屠杀 潘家峪惨案 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 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史实 取得 _; 1940年彭德怀指挥 _,主动出 击日军 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 战、太原会战、 _ _、武汉会战等多次重 大战役 , 2、取得了台儿庄战 役的胜利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徐州会 战 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 影响 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 ,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使日军三个月的计划破产 ,但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为了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 ,1942年中 国远征军入 _作战 ,1945年初击败侵缅日军。 缅甸 【特别提醒】 (1)“ 革命根据地” ,特指 1927年至 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 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所以又被称作“苏区” (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 (2)“ 敌后抗日根据地” ,主要指 1937年到 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 3、制下的地区。 “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 (日军 )的后方 ;“ 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3)“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 ,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 (1)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中国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 ,其主要区别是依靠力量的不同。 片面抗战路线依靠的是政府和军队 ,全面抗战路线依靠的是全民族力量。 (2)两种抗战路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三、抗战胜利 1945年 8月 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对 _斗争 的完全胜利 ,增强了全国人民的 _和自信 4、心。 (2)是世界 _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作出 重大贡献。 外来侵略 民族自尊心 反法西斯战争 【特别提醒】 【史论要旨】 以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终于在 1945年 8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中华民族取得了伟大胜利。 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分别在敌后战场、正面战场和国外战场组织抗战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料探究】 材料 (2012 海南单科 改造 )瓦窑堡会议后 ,中共中 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 与此同时 ,从 1935年冬开始 , 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 人商谈抗日问题。 1936年 8月 ,中共中 5、央发出致国民党 中央委员会的信 ,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许多 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判磋商 ,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 1937年 7月中旬 ,周恩来将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送交蒋介石。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国共产党历史 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提示 :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社会各界的推动。 材料 1937年 8月 ,国民政府南京国防会议上 ,一致通过以“持久消耗战略 6、”作为中国抗战的战略指导方针 ,即“利用我优势之人力与广大国土 ,采取持久消耗战 ,一面消耗敌人 ,一面培养国力 ,伺机转攻势 ,击破敌人 ,争取最后胜利”。 摘自 国共两党关系史 探究 2:根据材料指出国民党对中国抗日战争基本战略 的看法。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 ,简要评价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 提示 :看法 :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认为抗日战 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最 后胜利属于中国。 说明 :国民党能客观地分析中日双方 敌强我弱的特点 ,制定军事战略。 评价 :抗战初期 ,国民 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的抗战 ,粉碎了日本迅速的计 7、划 ;为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建立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 ,同时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材料 红军任务在于发挥进一步的独立自主原则 ,坚持 华北游击战争 ,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 化为游击根据地 ,发动民众 ,收编溃军 ,扩大自己 ,自给 自足 ,不靠别人 ,多打小胜仗 ,兴奋士气 ,用以影响全国 , 促成改造国民党 ,改造政府 ,改造军队 ,克服危机 ,实现全面抗战之新局面。 毛泽东 关于华北红军的任务与扩军方法的指示 (1937年 11月 13日 ) 探究 3:本段材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有何特点 ? 提示 :(1)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8、。 (2)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牵制消灭敌人 ,保存壮大红军。 (3)坚持人民战争路线。 材料 (2015 福建文综 改造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 , 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 , 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 值得我们珍 视。 但是 ,自从 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 ,由于日本军 国主义者侵略中国 ,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 ,日本 人民也深受其害。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这样的经验教训 ,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周恩来政论选 探究 4: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 ,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的含义。 提示 :日本 :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 9、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 ;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 ;以史为鉴 ,珍爱和平。 中国 :甲午战争以来 ,面对列强的侵略 ,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 ;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名家评史】 【观点】 但无论如何 ,中国都能与两者 (苏联人民战线 与英美民主联盟 )很好地协调起来。 中国是一个合格的 反法西斯主义国家 ,同时 ,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 一名 ,不妨说 ,光荣的成员。 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 ,蒋介 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 整个 1938年 ,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 费正清、费维恺编 剑桥中华民国史 【解读】 材料从 10、全球史观的角度论述了抗战初期的中国抗战特别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中国的积极抗战为取得更多的国际援助奠定了基础 ,也使中国享有更高的国际声誉。 考点二 解放战争 【主干回顾】 一、争取和平和民主的斗争 (1)原因 :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邀请 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结果 :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规定和平建国 , 坚决 _,召开政协会议 ,保证 _等。 1946年在重庆召开 ,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 _。 避免内战 人民权利 政协协议 【特别提醒】 二、人民解放战争 1946年 6月 ,国民党进攻 _,全面内战 爆发。 中原解放区 阶段 基本进程 成 果 战 11、略 防御 前 8个月 ,歼敌七十多万 ; 后 4个月 ,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先后粉碎了国民党 对解放区的 _ _和重点进攻 战略 反攻 1947年 6月 ,刘邓大军挺 进大别山 ,揭开了 _ _的序幕 是人民解放战争 的战略转折点 全面 进攻 战略 反攻 阶段 基本进程 成 果 战略 决战 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 _ _、淮海战役及平津战役 国民党军队 主力基本被 消灭 最后 胜利 毛泽东发出 _ _的号召。 国共北平谈判 , 国民党拒绝签字。 渡江战役 ,_统治 覆灭 _ _取得基 本胜利 辽沈 战役 将革命进行到 底 国民政府 新民主主义 革命 (1)国内 :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历史 12、,建立了独 立自主的新中国。 (2)世界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 _力量 ,鼓 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战争。 (3)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是毛泽东思想 的胜利。 社会主义 【特别提醒】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 ,开展国民大革命 )。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国共十年对峙 )。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国共第二次合作 ,开展抗日战争 )。 (4)从农村再到城市 (人民解放战争 )。 【史论要旨】 民族矛盾转向阶级矛盾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失败 ,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 ,国共关系由合作转向对抗。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13、;渡江战役 ,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 ,基本解放了全中国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 :举行全国性的反攻 ,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 ,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在外线大量歼敌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 :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方部队 ,继续在内线作战 ,歼灭内线敌人 ,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任务 材料二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百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这个事变一经发生 ,它就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探究 1:材料一中的“全国性的反攻”是指什么 ?怎样理解材料二中的转折点 ? 提示 :1947年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从此由进攻转入防御 ,人民革命力量由战略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