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届高三一轮 4.1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 13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主干回顾】 一、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 _和资本 主义阵营对峙。 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 新中国进行政权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 国际环境。 二、方针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具体表现 为“ _”“_” 和“一边 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_等 17个国家正式 建立了外交关系。 苏联 【特别提醒】 1.“ 一边倒”方针实施原因 (1)它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总结的产物。 (2)美国“扶蒋”的对华政策 ,造成了中国共产党与美国的敌对情绪。 (3)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 2、 (4)两大阵营对峙 (美苏冷战亦可 ),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 (1)提出 :1953年 12月 ,周恩来接见 _代表团时首次 提出。 (2)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 _ _、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意义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标志着 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印度 互不干涉内 政 (1)背景 :1953年朝鲜停战后 ,美国舰队盘踞台湾海峡干 涉中国内政 ,并企图从 _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 :和平解决 _和印度支那问题。 (3)特点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 _参加。 (4)成果 :达成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 _公 约 ;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成功 3、 ,提高了新中国国 际地位。 印度支那 朝鲜 五大国之一的地位 日内瓦 (1)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高涨 ;印度支那地区实现了和平。 (2)主题 :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 展问题。 (3)特点 :第一次没有 _参加的亚非国际会 议。 殖民主义国家 (4)成果 :周恩来提出“ _” 方针使各国撇开分 歧 ,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 形成了著名的“万隆精神”。 求同存异 【特别提醒】 (1)包容性 :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 ;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 (2)平等性 :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 ,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 4、处。 (3)开放性 :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 ,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3.“ 求同存异”方针 “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而提出来的。 (1)“ 同” ,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 ,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2)“ 异” ,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 【史论要旨】 1.“ 一边倒”政策 ,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它对于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制约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 5、战争政策 ,巩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 ,加速我国经济发展。 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955年的万隆会议 ,是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实践。 【史料探究】 材料 朝鲜战争于 1953年才刚刚结束 ,如果不能在 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 ,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 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 ,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 ,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 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 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6、的一次关键性转变 ,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 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探究 1:据材料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 结合所学 ,谈谈你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 提示 :原因 :解决财政困难 ,解决国家周边的安全防务问题 ,与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强调意识形态为主向维护国家利益的转变。 2.“ 求同存异” 材料 我们 (的 )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我们应该承认 ,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 (1955年 7、) 探究 2:分析上述讲话出现的背景。 谈谈对与会各国“异”和“同”的理解。 提示 :(1)背景 :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会议 ;与会各国之间存在矛盾和分歧 ;一些国家对新中国存在误解与猜疑。 (2)“ 异 ” 是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 同 ” 是指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殖民主义的侵略 ;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 ;与会国家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名家评史】 【观点】 在冷战初期 ,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很密切。 20 世纪 50年代初期是中苏伙伴关系的成熟期 ,并且呈现一种独特的形式 ,即北京承认莫斯科在世界共产主义事务中毫无争议的权威 ,条件是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设备和经 8、济援助。 到 1964年末 ,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分歧已经公开化 美 杰里 本特利、 赫伯特 齐格勒 新全球史 【解读】 作者站在世界冷战政治大格局的背景下实事求是的分析了中苏关系的变化 :一边倒 关系恶化 ,说明了国家利益是调整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考点二 2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外交 【主干回顾】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广大 _ 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发展中 _年 10月 ,第 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 合国的合法权利。 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 ,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 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971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 9、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背景 :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使中美对改善关系有了共同的要求。 (2)进程。 1971年 7月 _访华 ,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 1972年 2月尼克松访华 ,在上海签署 _ _,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_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基辛格 中美 联合公 报 1979 (1)原因 :_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标志 :1972年日本首相 _访华 ,签署了建交 联合声明。 中美关系 田中角荣 (1)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 局。 (3)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历史新篇章 ,对亚洲与世 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0、。 【特别提醒】 (1)分别指 1972年 2月 28日签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 上海公报 )、 1978年 12月 15日中美两国发表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 中美建交公报 )和 1982年 8月 17日签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 八一七公报 )。 (2)美国在三个联合公报中均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这是中美两国关于两国关系以及我国台湾问题的重要历史文件。 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是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政治基础。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反 11、对 _,维护世界和平。 霸权主义 (1)开展以 _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积极参与 _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 活动。 (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倡导成立了 _。 联合国 亚太经合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 【特别提醒】 (1)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2)反对霸权主义 ,坚决维护世界和平。 (3)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 ,同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积极参与多边外交。 不同美苏任何一方结盟 ,也不联合任何一方去反对另一方 ,而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改善、发展同它们的关系 ,同时坚决反对它们的霸权主义 12、和军备竞赛。 【史论要旨】 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 ,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顺应了时代潮流 ,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 ,也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也受到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 【史料探究】 材料 对美开放反映了长期以来的战略发展变化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北京的安全。 下述三点变化特别重要 :(1)由于美军在越南的数量逐渐减少 ,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存在也相应缩减 ;(2)与此同时 ,苏联加紧在亚洲部署常规部队和核力量 ,直接威胁着中国的安全 ; (3 13、)尼克松政府公开宣布不参与苏联强压中国的图谋 ,这是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与领土完整的一种心照不宣但极为重要的承认。 北京不可能忽视如此重大的战略发展变化。 在此情况下 ,摆脱文化大革命的那种孤立、仇外状态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费正清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探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政府调整对美国政策的原因。 提示 :(1)美国进行战略调整 ,开始从越南撤军 ,从亚洲进行收缩。 (2)中苏关系恶化 ,苏联直接威胁中国安全。 (3)尼克松政府希望与中国改善关系。 (4)中国政府逐渐摆脱孤立、仇外的心态。 材料 习近平主席在访问非洲期间和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 ,外交工作要树立正确义利观。 他指出 ,“ 义 ,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 ,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 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