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届高三一轮 8.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 22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主干回顾】 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 服饰 鸦片战争后 ,“ 洋布 ”“洋装 ”在 城市出现 ;辛亥革命后 ,_受 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0世纪二三十 年代 ,西装、 _、学生装等并行 颜色由灰蓝色 调到五彩缤纷 , 款式由单一走 向 _ 中山装 旗袍 多样化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 饮食 从传统饮食到西餐 ,_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1987年基本解 决 _ 住宅 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 洋房或 _建筑出现 由拥挤简单到宽 敞舒适 ;政府启 动 “_” 吃西餐 温饱问题 中西合璧 安居工程 近代中国 现代中国 社会 习俗 戊戌变法时期 2、 :主张 “_ _”“ 废止缠足 ”; 辛亥革命 前后 :“ 断发易服 ”具有 _色 彩 ; 民国时期 :颁布 _ 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丧仪式走 向简约文明 由革除陋习到婚姻自主 ,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 断发易 服 革命 剪辫易服 【特别提醒】 (1)摒弃尊卑观念 ,树立平等意识。 如社交礼仪和称谓的变革。 (2)摒弃社会陋习 ,倡导文明简约。 如男子剪辫 ,妇女放足 ,婚姻自主。 (3)摒弃宗法思想 ,增强女权意识。 如提倡妇女解放、从家庭走向社会。 (4)改变传统生活 ,追求时尚奢侈。 如富裕人家吃西餐、穿西服、住洋房、坐汽车等。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铁路。 19世纪 80年 3、代初 ,清政府修成唐胥铁路 ,标志着中国 铁路的诞生。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的里程 碑。 新中国成立后 ,先后建成宝成、 _等铁路。 到“九五”期末 ,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兰新 (2)公路。 20世纪初 ,_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 ,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 _ _。 汽车 公路 网 (3)水运。 19世纪 70年代初 ,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 ,是中国水 上交通业 _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 ,20世纪 90 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近代化 (4)航空。 1909年 ,_制成第一架飞机 ,标 4、志着中国航空事业 的开始 ;1920年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北京至天津航 线开通 ,中国 _拉开了序幕。 新中国成立初期 ,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后 ,中国逐 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冯如 民航 【特别提醒】 (1)推动了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2)加强了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 (4)促进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1)有线电报 :19世纪 70年代 ,福建巡抚在 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无线电报 :20世纪初 ,上海装置了 _。 5、 台湾 无线电台 (3)电话。 19世纪 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 ,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到 2003年末 ,中国拥有的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4)互联网 :近年来 ,人们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特别提醒】 (1)开端艰难 ,起步晚 ,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2)发展缓慢 ,受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 ;(3)先个别试办 ,然后政府推广 ;(4)分布不均衡 ,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近代 : (1)19世纪中期前后 ,外国人在华办报 ,有 中国丛报 _ 等。 (2)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利用报刊宣传新思想 6、。 万国公报 (3)20世纪前期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 _ 解放日报 等报刊 ,同国民党控制的 中央日报 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现代 : (4)新中国成立后有 _ 红旗 等党报党刊 ,还有 光明日报 文汇报 等 ,内容比较丰富。 (5)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新华日报 人民日报 【特别提醒】 (1)报纸、影视与互联网影响的侧重点不同 :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与思想观念 ;影视主要影响人们的文化生活 ;互联网则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2)各种传播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相互不能完全取代。 但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 ,凸现 7、了互联网这一媒介的独特优势。 (1)电影。 1905年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_ 首映成功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新中国成立初 ,_和革命战争题材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 改革开放后 ,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 定军山 工农生活 (2)电视。 1958年 ,_开始试播 ,标志中国电视业的 诞生。 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节目日渐丰富。 北京电视台 (1)_年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特点 :信息传播速度快 ,表现力和感染力强 ,被称为 “ _”。 (3)影响 :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 ,改变了人们的生产、 娱乐方式。 1994 第四媒介 【特别提醒】 (1)利 : 促使知识经济 8、的产生和发展。 工作方式突破了空间限制 ,提高了效率 ;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 ,社交方式也发生变化。 引发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 ,远程教育成为可能。 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2)弊 :不良的网站也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它使青少年迷恋网络、荒废学业、误入歧途 ,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 【史论要旨】 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变。 土存洋 ,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史料探究】 材料 (2013 重庆文综改编 )“ 文化大革命”时期 “国防绿 9、”“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 那时期 ,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 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 种时尚。 20世纪 80年代 ,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 步在大众中流行。 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 ,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 中国服饰史 探究 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特点 ,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提示 :特点 :样式、色彩由单一到多元 ;政治色彩日益淡化 ,日益彰显个性 ,更多地体现西方元素。 因素 :改革开放 ;经济 10、和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变化 ;外来文化影响。 材料 西方列强的入侵 ,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 ,清廷之腐败 ,国亡之无日 ,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 ,然手无权柄可探 ,遂致力于办报 ,藉报纸传播其主张 ,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 晚清报业史 探究 2:依据材料 ,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提示 :原因 :列强入侵 ,民族危亡 ;清廷腐败 ,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 ,危机日重 )。 目的 :舆论宣传 ,唤醒民众 ,革新图存。 【名家评史】 【观点】 社会生活的演变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 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 , 11、又是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等领域变革的表征。 社会生活的演变反过 来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又产生了深远影响 , 推动各个领域里的改革更加深入进行 :对高质量生活的 追求直接影响到政治改革进程 ,使政治环境趋于宽松 , 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化 ,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 ;生活方式的变革 ,在思想领域里引起连锁反应 ,使人们思想解放 ,观念更新 ,思维更加活跃 ;同时带动了生产的发展、商品的流通、土地的开发、资源的利用 ,以及外贸的增长 ,使经济领域充满活力 ,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严昌洪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解读】 (1)作者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经 12、济、思想、教育等领域变革之间的相互关系 ,认为社会生活的变迁受制于政治变迁、经济转型、思想解放和教育变革 ,同时反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与教育。 (2)作者全面解读了社会生活的表现 ,以全球史观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动因 ,以现代化史观分析社会变迁的重大意义。 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1)涉及领域广泛。 涉及人们的衣、食、住、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等方面。 (2)变革进程差异。 服饰变革较快 ,断发运动迅速而彻底 ;不缠足运动和铁路事业起步早 ,但进程缓慢 ;婚丧等习俗变革更为艰难。 (3)地区水平不均。 东部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变化很快 ,农村变化极为缓慢。 (1)“ 13、欧风美雨”的诱导。 列强侵华的同时 ,将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2)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为社会生活的变迁提供物质基础。 (3)政府政策的影响。 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发展工商业 ;民国政府颁布改革社会生活的政令。 (4)各种运动的推动。 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直接促进社会生活的变迁。 (1)政治上 :有利于推动反封建斗争 ,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经济上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步。 (3)文化上 :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使中国文化既保留传统精髓 ,又日趋科学合理。 【考题印证】 (2015 全国卷 41)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 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题思路】 主题归纳 知识迁移 1950。(人教版)2017届高三一轮 8.2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ppt课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