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届高三一轮 8.20《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 20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主干回顾】 一、自然经济的解体 (1)鸦片战争后 ,洋纱大量涌入中国 _的市场。 (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 _产品。 东南沿海 农副土特 (1)洋纱洋布涌入 ,“ 纺”与“织”分离、 _ _分离。 (2)农副土特产品日趋 _,减少了在农业经济中 自给自足的成分。 “ 织”与 “ 耕” 商品化 (1)瓦解着中国社会的 _,动摇了封建统治的 基础。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_的发展。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特别提醒】 二、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面临 _。 19世纪 60类别 旗号 表 2、 现 军事工业 “ _”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江 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 _ _(左宗棠 )、天津机器 制造局 (崇厚 ) 内忧外患 自强 福州 船政局 类别 旗号 表 现 民用工业 “ 求富 ” 上海 _和开平煤矿(李鸿章 )、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张之洞 ) 筹划海防 初步建成 _、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培养人才 创办 _;选派留学生出国 轮船招商局 北洋 新式学堂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 ,宣告 _ 破产。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 _的发展 ,对外国 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 _,对本国封建经济起 到了一定的瓦解作用。 洋务运动 资本主义 抵制作用 【特别提醒】 (1)军事工业 : 3、采用机器生产 ,开启近代工业生产方式。 使用雇佣劳动力 ,有一定的资本主义色彩。 采用官办方式 ,属于封建官办企业。 (2)民用工业 : 带有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 采用雇佣劳动力和机器生产。 有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三种形式 ,商股由出资者控制。 仍具有封建性。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客观条件 :_的逐步解体。 (2)刺激因素 :_企业的丰厚利润。 (3)诱导因素 :洋务派引进的 _。 自然经济 外商 生产技术 名称 创办人 地点 发昌机器厂 方举赞 上海 _ 陈启源 广东南海 贻来牟机器磨坊 朱其昂 _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资本主义 _ _产生 ,新 4、的阶级力量形成。 生产 方式 【特别提醒】 国近代民族工业” “近代”主要从生产力角度理解 ,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 ,主要是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工厂制工业。 因此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就是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 (1)背景不同 :前者主要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下产生。 后者在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内部产生。 (2)生产组织方式不同 :前者是工厂 ;后者是手工工场。 (3)生产规模 :前者规模大 ,比较正规 ;后者规模小 ,稀疏而又微弱。 (4)结果及影响 :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大发展 ,并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和阶级结构 ;后者没有发展起来 ,没有产 5、生多大的影响。 【史论要旨】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是中国工业化的开端。 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 ,这就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的封建主义具有革命与妥协的双重性。 【史料探究】 材料 (2013 浙江高考改编 )马克思在 1853年就预言 : “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而当这种 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 ,接踵 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 “暴力”一词 ,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 但他并没有 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 6、。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探究 1:如何理解材料中马克思的“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想 ?结合 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予以说明。 提示 :(1)理解 :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2)说明 :19世纪中期 ,英国商品大量涌入 ,中国开始沦为英国的商品倾销市场 ;农产品出口不断增加 ,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 同时 ,冲击中国落后的经济结构 ,带动了农村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推动了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材料 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 ,不同史观的侧重点不同。 革命史观认为 :“ 人类历 7、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 (阶级 )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 ,夺取国家政权 ,建立新的阶级统治。 ” 现代化史观认为 :“ 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 探究 2:若运用以上两种观点对洋务运动作出评价 ,哪种史观评价较高 ,哪种史观评价较低 ?为什么 ? 提示 :革命史观评价较低。 因为洋务运动是一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不是革命。 现代化史观评价较高。 因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兴办近代工业、近代教育等事业 ,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一 1866年方举赞创办发昌机器厂。 三年后 8、,仿洋商企业用车床生产 ,由一个手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19世纪 70年代 发昌机器厂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 ,它制造的小火轮船 ,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 后来 ,发昌机器厂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二 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的反对。 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 ,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 ,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 ,有伤风化。 第三个理由是 工匠操纵机器 ,技艺不纯熟 ,容易伤人。 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 ,机器响声太大。 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1874年 捷报 卷 12 探究 3:根据材料一、二 ,指出民族工业在兴起时期面临的问题 ,从社会发展的角 9、度谈谈认识。 提示 :(1)问题 :依赖外商企业的先进技术 ;受外商企业排挤 ;受到旧习俗、旧观念的制约。 (2)认识 :人类历史总是在种种困难中跋涉前行的。 【名家评史】 【观点】 中国百年巨变走过的道路是极为复杂和曲折 的。 大致说来 ,半边缘化是近百年社会演变的关键 性因素 ,它加速了内部衰败的速度 ,并使现代化被扭曲 甚至断裂 ;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推动依附性发展。 而革命 化则是抗议内部衰败和阻止半边缘化的关键性因素 ,它 为现代化扫清障碍 ;但单纯的革命暴力并不能导致现代 经济增长。 各种不同方向的社会冲击最后都要归结为以发展现代生产力为中心的 现代化运动 ,只有形成这一共识才可能使传统中 10、国在向现代中国的大转变中找到明确的世界坐标。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解读】 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罗荣渠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评论。 他认为 :(1)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向有 :半边缘化、衰败化、革命化、现代化 ,其中现代化是最主要的 ,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 ,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入侵 :鸦片战争后 ,中国被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是 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2)市场扩大 :中国丝、茶等大量出口 ,扩大了国内 市场 ,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11、发展 ,也瓦解着自然经济。 (3)洋务企业 :洋务运动中出现的近代企业 ,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民族资本主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封建经济瓦解的过程中 ,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瓦解着自然经济。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是历史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 : (1)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它的解体必然冲击封建制度 ,有利于瓦解晚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2)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中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思想文化发生巨大 12、变化。 【考题印证】 (2015 全国卷 852 年 ,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 告中称 ,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 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 ,用于包装的 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 时 ( ) 【解题思路】 主题归纳 知识迁移 1852年销往英国的生丝用“无用的”英国棉布包装 ,说明英国棉布因受中国传统产品的抵制而在中国滞销 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西方工业品的抵制作用 【解析】 选 D。 鸦片战争后 ,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 ,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 ,这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英国工业产品在中国畅销 ,把工业 13、品当包装材料恰好说明这些产品的滞销。 【考向揭秘】 中国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外国商品倾销对中国传统商业、金融业和纺织业的影响 ;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与表现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1)以全球史观的视角切入 ,考查西方经济侵略对中国城市或农村经济产生的双重影响。 (2)从中国近代农村或城市经济变化中的某一微观现象切入 ,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3)从通史角度切入 ,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对思想及政治产生的影响。 二、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 ,提出了“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 ,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 ,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 ,培养了科技人才 ,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洋务运动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