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届高三一轮 9.2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 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主干回顾】 一、过渡时期 1949 1952年 ):到 _年底 ,工农 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 设创造了条件。 1952 1953 1957年 ): (1)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 _。 (2)任务 :优先发展 _,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 _进行改造。 农业国 重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3)结果。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_第一汽车制造厂、沈 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到 1956年底 ,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长春 (4)意义。 2、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为社会主义 _奠定了 初步基础。 标志着 _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中 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工业化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特别提醒】 渡时期”的理解 (1)从时间看 ,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2)从目标看 ,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3)从性质看 ,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实质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 ,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中共八大 (1956年 ) (1)主 3、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_的要求同落 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 变为先进的 _。 工业国 工业国 (1)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 _。 (2)“_”: 急于求成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的高速度 ,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总路线 大跃进 (3)人民公社化运动 :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 民公社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1960年提出“ _、巩固、充实、提 高”的方针。 调整 【特别提醒】 4.“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 (1)要充分认识国情 ;(2)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 4、展水平 ;(3)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4)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 ,按比例进行 ,不要急于求成。 (1)合作社是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从事农业生产的集体经济组织 ; (2)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政社合一组织。 字方针”的认识 (1)含义 :调整是指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 ;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 ;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 ,发展新兴产业 ;提高产品质量及劳动生产率。 (2)关系 :“ 调整”是八字方针的核心 ,调整的目的是巩固、充实和提高。 三、“文化大革命”的曲折 “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 5、文化领域、政治 领域扩展到 _。 (1)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到 _年国民经 济出现复苏。 (2)1975年邓小平提出 _的思想 ,国民经济呈现 迅速回升状态。 经济领域 1973 全面整顿 【史论要旨】 1.“ 一五”计划是发展生产力的具体表现 ,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为社会主义规模化的工业生产奠定基础。 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 3.“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背离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史料探究】 6、1.“ 一五”计划 材料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 诺兰说 :“ 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 ,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 ,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 ,而任由经济发展 ,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 这样会给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 难。 我一直深信中国在 (20世纪 )50年代早期以及 70年代后半期之后 ,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 复兴之路 探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世纪 50年代早期 ,中国在建设工业化过程中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的主要表现。 提示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主张 ;实行 “ 一五 ” 计划 7、 ,优先发展重工业 ,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材料 会议以后 ,全国农村一哄而起 ,大办人民 公社。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 ,实际上就 是搞“一平二调”。 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 ,统一 分配 ,实行部分的供给制 ,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之 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 同时 ,社员的自 留地、家畜、果树等 ,也都被收归社有。 这些实际 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 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 ,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探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人民公社“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的原因。 提示 :人民公社迅速开展 ,不能适应农村实际需求 ;“ 8、 一大二公 ” 的所有制形式是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 一平二调 ” 的分配方式 (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 )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名家评史】 【观点】 在 1956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 的最初探索中 ,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 ,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 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以及党在指导方针 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 ,社会 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方面 , 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 9、的经验 ,这是主要的 ;另一方面 ,从 1957年起 ,“ 左”倾错误日益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 现代史 (下卷 ) 【解读】 作者描述了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两个发展趋向。 (1)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所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这是主要的。 (2)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 一、“一五”计划的特点 1.“ 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一方面是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 ,另一方面基于我 10、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现状。 2.“ 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 ,而且工业资源丰富 ,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 ,靠近苏联 ,易于接受支援 ,具有独特的优势。 3.“ 一五”计划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 ,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 ,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 ,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 ,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 一五”计划只是强调五年期间为改造和建设准备初步基础。 实施的结果则是“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了总路线规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超额完成了预定的工业化的建设指标。 【考题印证】 (2015 全国卷 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 11、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 【解题思路】 主题归纳 知识迁移 “ 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在主要工业指标上年均增速大大超过美、英等国 “ 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 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史实 【解析】 选 A。 图表反映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 ,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 ,出现了增长速度较高的情况。 “一五”计划期间 ,西方的英美等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故 B、 大跃进”时期 ,中国重工业发展出现急躁冒进 ,而不是“一五”计划期间 ,故 【考向揭秘】 新 12、中国工业化的背景、特点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等。 (1)从现代化史观等角度考查“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特点、成就及对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影响。 (2)以表格、图片的形式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变化 ,以此认识三大改造的成果。 (3)“ 一五”计划与苏联关系密切 ,高考试题往往从中苏经济体制的异同比较入手 ,要求学生认识苏联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二、 20世纪 50因、教训 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重视重工业 ,忽视农业。 (1)主观原因 :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认识不足 ;急于求成 ,不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违背科学方法 ,脱离中国实际。 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和 13、群众路线 ,违背民主法制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把阶级斗争的作用夸大。 (2)客观原因 : 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对于社会主义内涵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缺乏理论和思想上的深刻认识。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孤立、封锁和包围 ,中苏关系恶化、国际环境的恶化等影响到国内经济建设。 从实际出发 ,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立足于中国的国情 ,实事求是等。 【考题印证】 (2012 全国卷 958 年 ,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 ,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 ,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 ,同时减少粮食出口 ,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 ,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 ) 【解题思路】 主题归纳 知识迁移 20世纪 50年代末 6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 “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 【解析】 选 D。 从题干主旨看出这份文件对当时中国的判断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 当时中美关系并未急剧变化。 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是矛盾的 ,故。(人教版)2017届高三一轮 9.2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