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届高三一轮 9.24《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内容摘要:
1、第 24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 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点一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主干回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粉碎“四人帮”后 ,国民经济仍处于 状 态。 停滞 (1)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 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工作重点转移 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以 为中心。 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 道路 的起点。 解放思想 经济建设 特色社会主义 【特别提醒】 (1)政治上 ,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使全党和全国人民从“左”的错误指导思想下解放出来。 (2)思想上 ,经济建设中心地位的确立 ,体现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 2、义本质要求的思想 ,揭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用改革开放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经济上 ,工作重点的转移使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 ,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综合国力大为提高。 二、经济体制改革 (1)经营管理 :1978年开始在安徽、四川试行农业生产 ,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2)行政体制 :1983年撤销 ,建立乡、镇政府 ; 撤销生产大队 ,建立。 责任制 人民公社 村民委员会 【特别提醒】 (1)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 ,使企业成为 自主经营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所有制 :变单一的 经济为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体制 3、:以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简政放权 公有制 按劳分配 【特别提醒】 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重在理顺生产经营者 (企业 )与市场、国家之间的关系 ,使企业成为市场上生产和经营的主体。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 ;姓“资”姓 “社”的标准 ;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明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以 为中心不动摇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 义 体制。 本质 经济建设 市场经济 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 理论 ,提出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基本框架 市场经济 【特别提醒】 ( 4、1)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前提 ,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 (2)以农业和农村为改革的突破口。 (3)以权责关系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4)政府角色由行政指令型向服务型转变。 【史论要旨】 也是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 ;第二步是调整产业结构 ,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核心是扩大国企经营管理的自主权 ,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史料探究】 材料 (这次全会 )按照华国锋原来的计划 ,讨论的主题只是经济问题 ( 后来 )这次全会突破原来的议题 ,形成了全局性的拨乱反 5、正及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会议。 胡绳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探究 1: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议题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提示 :从经济问题到思想问题。 华国锋认为当时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经济上的 ,实质是坚持 “ 文化大革命 ” “ 左 ” 的错误思想。 此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邓小平的讲话 ,已经在全党形成了打破个人崇拜和提倡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材料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 ,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摘编自中共 6、十七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 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探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土地流转对我国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意义。 提示 :既保持承包关系稳定 ,又搞活了土地的使用 ;推动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材料 (2014 广东高考改编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 ,有的学者以 1984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有的以 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有的学者以 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探究 3:结合所学知识 ,判断材料中三种历史分期的主题 ,并对前两种分期加以说明。 提示 7、:(1)主题 :依次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说明 :1984年以后 ,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92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 ,中国经济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 材料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 ,不敢闯 ,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 探究 4:结合所学知识 ,评述材料中 8、邓小平所述的观点。 提示 :观点 :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新的突破 (或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奠定了基础 );苏东剧变的教训 (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影响 :推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有利于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 ,解放人们的思想 ;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使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 【名家评史】 【观点】 中国以前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 ,也觉今是而昨非 ,回头搞起了“个体户”来。 什么是个体户呢 ?个体户就是“城市中产阶级”的细胞。 唐德刚 晚清七十年 【解读】 作 9、者充分肯定了中国改革开放发展个体经济的行为 ,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能带动经济良性发展和社会稳定。 当然个体户不能仅理解为城市中存在 ,实际上广大农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也大量存在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的个体经济 ,农村还包括乡镇企业。 另外城市中国有企业改革 ,各种形式的外资企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都促进了城市个体户的存在和发展。 考点二 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 【主干回顾】 一、开放过程 (1)设立 :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 、海南岛作 为经济特区。 厦门 (2)特点 :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 制为主导的 经济所有制形式 ,经济活动以 为主。 多元化 市场 10、 调节 1984年国家开放 14个 城市 ;1985年以后 ,、珠江三角洲、闽东南 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 ,划出 一定区域建立。 1990年决定开发 ,成为中 国 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沿海港口 长江三角洲 浦东新区 【特别提醒】 (1)经济特区的“特”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 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2)特别行政区的“特”指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 ,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二、特点 :从经济特区到 沿海开放城市 ,再到内陆省会开放城市 ,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 的对外开放格 11、局。 【特别提醒】 层次的含义 (1)“ 全方位” ,既对发达国家开放 ,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 ,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2)“ 多层次”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 ,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三、意义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史论要旨】 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 ,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放沿海港口城市 ,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 ,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次递进 ,从经济特区开始 ,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史料探究】 材料 在对外开放方面 , 12、第一个重大步骤是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这是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崭新试验 ,取得了很大成就。 实践证明 ,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 现代史 (下卷 ) 探究 1:分析经济特区创办的意义。 提示 :在吸引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等方面做了成功有益的尝试 ,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经验 ;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 ,纠正了姓 “ 社 ”姓 “ 资 ” 的认识误区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材料 开放不再是沿海地带的“特权” ,从青藏高原到额尔古纳河 ,各地都在探索开放的适当形式。 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 13、接轨 ,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 西藏同胞在通往尼泊尔、印度的大小山口摆起了货摊。 它是西藏走出封闭、走向世界的起点。 探究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说明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提示 :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这个体系的形成 ,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材料 “近年来 ,全球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竞争 ,面对这一系列变化 ,我们不主动对接 ,就面临再次入世的可能。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试验 这是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 ,主动对接国际规则的战略举措。 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 ,推进中国的新一轮开放 ,提升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和质量 ,这成为上海自贸区试验的重要使命。 人民日报 :上海自贸区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人教版)2017届高三一轮 9.24《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