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届高三一轮 11.26《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十一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26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主干回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政治 :十月革命后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威胁。 1918年 ,国内外敌对势力进攻苏俄。 经济 :粮食严重缺乏 ,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 :保卫苏维埃政权 ;向社会主义过渡。 (3)内容。 农业 :实行 _,农民将粮食无偿借给国家。 工业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_。 商业 :取消 _,实质是否定货币、价值规律。 分配 :实行 _和食物分配制。 余粮收集制 国有化 自由贸易 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 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 2、装干涉 ,保障苏维埃政权在 军事上的胜利。 违背经济发展的 _,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引发 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 客观规律 【特别提醒】 具有“战时”的特点 ,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又具有“共产主义”的特点。 实质是利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 ,排斥市场和货币关系 ,并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 重的 _危机。 (2)内容。 农业 :以 _代替余粮收集制 ,税后余粮可自行支 配。 经济和政治 粮食税 工业 :解除中小型企业的 _,允许私人开办小企 业 ,个别企业以租让方式让 _资本家经营。 商贸 :改变由国家垄断贸 3、易的做法 ,恢复 _和 商品交换。 分配 :废除 _,实行按劳分配。 国有化 外国 货币流通 实物分配制 (3)作用。 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 ,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探索了一条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特别提醒】 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巩固工农联盟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它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 ,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 ,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俄 )经济政策转变的图示 二、斯大林模式 (1)经济体制 :实行 _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 (2)优先发展 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 4、资金。 (3)推行农业 _,组织集体农庄。 单一的公有制 重工业 集体化运动 (1)成就。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 _和新型 的工业化模式。 为 _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计划经济体制 反法西斯战争 (2)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 ,导致农业和 _的滞后 ,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缓慢。 向农民索取太多 ,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高度集中的 _日益僵化 ,计划指令阻碍 经济持续发展 ,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轻工业 计划经济体制 【特别提醒】 (1)经济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特点 :高度集权 5、的领导体制 ,党政不分 ,忽视民主法制 ,缺少群众监督 ,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1)列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逐步实现向社会 主义过渡 ,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斯大林单纯利用行政手段 ,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 革 ,通过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 ,实现向社会主义的 过渡 ,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 调。 【史论要旨】 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 ,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但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则是一种失败。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它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6、发展 ,同时也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根源之一。 【史料探究】 材料 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 ,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 学者王斯德 探究 1:按照学者的观点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据此指出评价历史问题的基本原则。 提示 :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造成了经济与政治危机 ,但在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战胜国内外敌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原则 :历史的分析 ,即将历史事件放到当时的客观环境中分析。 材料 列宁指出 :“1921 年开春以来 ,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 7、、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 ,就是 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 ,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 ,或者说 ,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 探究 2:如何理解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 ? 提示 :“ 改良主义 ” 的办法指新经济政策 ,就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价值规律 ,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恢复和发展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材料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以后 ,播种面积已经扩大到 30%、 40%甚至 50%。 为什么有这种“冲昏头脑”的功效呢 ?这是因为农民在单独劳动的 8、时候本来是没有什么力量的 ,而他们把自己的农具集合起来组织了集体农庄的时候 ,就变成了极大的力量了。 斯大林 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1929年 ) 苏联历年谷物产量统计表 (部分 ) 据陆南泉等主编 苏联真相 年份 1913 1927 1932 1940 1950 谷物产量 (万吨 ) 8 600 7 683 6 987 约 8 585 8 500 探究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判断斯大林关于“集体农庄”的说法是否合理 ?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提示 :不合理。 理由 : 斯大林推动农业集体化 ,是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重工业。 集体化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合理。 理由 : 集约经营优于分 9、散生产 ; 农业发展为工业化腾飞奠定基础 ; 从材料来看农业产量有所增长。 【名家评史】 【观点】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 ,因 而于 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允许局部 地恢复资本主义。 不过 ,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 地所有权 ,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 (银行业、对外 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 对列宁来说 ,新经济政策并 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 ,而是暂时的退却 , “ 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解读】 作者主要论述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特点。 (1)国家在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恢复 10、和发展。 (2)在公有制的前提下 ,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3)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的目的不是发展资本主义而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考点二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主干回顾】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特别是 _的 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2)片面发展 _,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业集体化 重工业 (1)农业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实行 _;扩大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 _,提倡 种植玉米。 (2)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 _ _;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收购制 开垦荒地 管理 权 一定程度 11、上冲击了 _;但无法从根本 上突破这一模式。 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扩大国营企业的 _。 (3)运用 _,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重点发展重工业 ,特别是 _。 经营自主权 经济手段 军事工业 苏联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 ,经济发展进入 _ 时期。 停滞 【特别提醒】 (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 ,有利于推动对僵化 模式的改革 ,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 ,增添改革的阻力。 (2)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 会的做法 ,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 ,阻碍了改革 的进程。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20世纪 80年 12、代中期 ,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 ,_ _严重。 (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承认市场的 _。 (2)以 _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 社 会危机 调节作用 指导性计划 (3)调整 _:企业承包 ,出现合资企业。 集体 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所有制结构 改革并未取得预期成果 ,之后改革重点开始转 向 _,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政治领域 【特别提醒】 (1)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一样 ,重点放在经济领域 ,但因困难重重 ,无法打开局面 ,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实质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是资本主义思想。 (1)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 (2)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 ,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 ,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1)要从国情出发 ,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生产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4)改革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史论要旨】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但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人教版)2017届高三一轮 11.26《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pt课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