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科学入门内容摘要:

端用压片夹压住,使要观察的部分对准通光孔; 2)从侧面观察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时,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载玻片; ( 4)调焦: :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要求右眼张开,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 使镜筒慢慢上升。 当有物像时,停止调节粗准焦螺旋,然后轻微来回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到物像清晰为止。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步骤如下。 ( 1)把洋葱鳞片切成大小约 ; ( 2)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用镊子撕下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展平; ( 3)盖玻片与载玻片成 45度夹角,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 4)在盖玻片一侧力口 1一 2滴红墨水。 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进行染色; ( 5)用显微镜观察,绘图。 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 1)人体与许多生物都来自一个细胞 —— 受精卵; ( 2)在生长发 育过程中,通过细胞分裂实现细胞数目的增加,通过细胞分化实现细胞种类的增加; ( 3)形状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形成组织,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植物的五大基本组织是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机械组织和分生组织;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即器官; ( 4)动物体内不同的器官按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行使一项或多项生理功能的系统。 所以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 :细胞一组织一器官一系统一动物体; 植物体直接由器官组成,所以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一组 织一器官一植物体 动物皮肤结构层次性的体现。 动物的皮肤由外到内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 ( 1)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排列紧密,主要有上皮组织构成; ( 2)真皮内有许多血管,还有汗腺、触觉小体、毛囊、立毛肌、热敏小体及冷敏小体等。 触觉小体、热敏小体和冷敏小体能接受皮肤的触碰、挤压、冷或热等外界刺激,主要有神经组织构成。 而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则属于结缔组织。 另外,当人体遇到寒冷或某些刺激汗毛会竖起来,这是立毛肌在起作用。 立毛肌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 3) 皮下组织主要有脂肪组成,能缓冲撞击,并储藏能量。 植物的五大基本组织。 植物的基本组织有: ( 1)保护组织 — 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覆盖在植物体的表面,起保护作用; ( 2)输导组织 — 由导管和筛管组成,分布在茎、叶脉等处,担负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 ( 3)营养组织 — 细胞壁薄,细胞间质多,分布广泛,具有吸收、贮藏等多种功能; ( 4)机械组织 — 细胞壁加厚,分布在茎、叶柄、叶脉等处,对植物器官起巩固和支持; ( 5)分生组织 — 细胞体积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具有持续分裂能力。 每一种组织郡具有 一定的分布规律和行使一种主要的生理功能,但各种组织又是相互依赖、密切配合的。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可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胰腺。 口腔内有牙齿,在舌的搅拌作用帮助下,将食物弄碎,混合了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后,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消化成麦芽糖。 胃能贮存食物,也能消化食物。 胃壁上的胃腺能分泌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还能通过蠕动起到一定的物理消化作用。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肝 脏分泌的胆汁和胰腺分泌的胰液分别从胆总管和胰管进入小肠,小肠肠壁上的肠腺还能分泌肠液,通过小肠的蠕动,多种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将淀粉、脂肪、蛋白质等有机高分子物质消化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小分子物质。 这些小分子物质和水、无机盐、维生素等物质透过小肠壁进入毛细血管。 因此消化系统的三大主要功能是:首先,将食物分解成能被身体利用的分子;然后,这些分子被吸收到血液中并被带到全身各处;最后,废弃物通过肛门被排出体外。 七、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 生物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适应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如 植物的向光性、根的向水性、动物的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等,这些方式有利于捕食、逃避天敌、寻找配偶等等。 获得有利的生存条件,从而使种族得以不断繁衍。 而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同种与异种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又包括寄生、竞争、捕食等,无论哪一种生物的灭绝或增加都会影响到其他生物,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严重的还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所以人类要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等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章 地球与宇宙 一、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 ,顾名思义,是“球”形的。 不过,对于“球”形的认识曾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 到了公元前 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形,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 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也早已提出地球呈球形的看法。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 5艘海船,用 3年时间,完成了第一次环绕地球的航行,从而直接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从此,人们便一致把我们所在的世界称为“地球”。 20 世纪 50 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 ,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 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 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 ,极半径为 ,赤道周长和子午线方向的周长分别恼 40075千米和 39941千米。 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 ,南极地区则低下 24~30米。 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在地球仪上 ,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 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都是圆,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经线是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状,长度都相等。 众多的经线和纬线如何区分。 人们采取了给经线和纬线标定度数的方法,这就是经度和纬度。 经线的特点 几条重要的经线 纬线的特点 几条重要的纬线 1)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3)两条正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半球。 1) 0o经线(本初子午线),它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2)西经 20o 和东经160o 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3) 180o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1)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 3)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越来越小,到了两极就缩小成一点。 1) 0o纬线 (赤道 ),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2)南北回归线 (23o2639。 ),是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3)南、北极圈 (66o3439。 )是有无极昼和极夜的分界线,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问、图例。 (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 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大范围的地区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小范围的地区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比例尺的缩放: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乘以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 l/10000的比例尺放大 l 倍,即比例尺放大到 2 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 1/5000,比例尺变大。 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乘以缩小到的倍数 (分数倍 )。 例如将 1/50000的比 例尺缩小 1/4,即比例尺缩小到 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 (3/4) (1/50000)= 1/66500,比例尺缩小。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 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 4倍;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 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 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 1/9。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