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届高三一轮 15.3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 38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主干回顾】 领域 时间 (年 ) 成 就 意 义 “ 两弹一星 ” 1964 原子弹爆炸成功 打破美、苏对 _ _的垄断 ,加 强中国国防能力 和平利用核能 ,建成秦 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1964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 人造地球卫星 “_” 发射成功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核武器 和空间技术 东方红一号 领域 时间 (年 ) 成 就 意 义 载人航天 1992 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决策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 _的国家 2003 “ 神舟五号 ”载杨利伟飞天成功 杂交水稻 1973 “ 南优 2号 2、 ”选育成功 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计算机技术 1983 “_”研制成功 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生物技术 1965 人工合成 _ 开辟了人工合成 _的时代 载人航天技术 银河 结晶牛胰岛素 蛋白质 【特别提醒】 1.“ 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 (1)“ 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其中“两弹”不是指原子弹、氢弹。 (2)“ 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核垄断 ,保卫国家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 ,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 ,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意义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是中国进入太空新时代的里程碑 ,显示出中国日益强 3、大的科技实力 ,展示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雄厚综合国力 ,彰显了中华民族大跨越中的自强、自信与自豪。 二次绿色革命”的原因 (1)它是一次技术上的革命。 袁隆平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 ,提出杂交稻的新理论 ,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2)它又是一次农业上的革命。 杂交稻不仅种植面积广 ,而且增产增收创效益。 (3)它又是一次世界性的革命。 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史论要旨】 1.“ 两弹一星”的研制 ,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对峙格局的环境下 ,为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而开展的 ,这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和军事实力。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 ,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 4、中国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猛发展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农业、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等领域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史料探究】 材料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 强。 在航天科学领域 ,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 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 “ 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 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 在 信息技术领域 ,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在生物科学领域 ,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 探究 1:根据材料指出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提示 :成就 :“ 神舟 ” 系列航天飞船成 5、功发射 ;“ 嫦娥 ”一号探月之旅成功 ;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原因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经济迅速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材料 中国粮食已连续多年增产 ,这不仅有力地保障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也对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中 ,农村民生得到明显改善。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我们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 探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哪些因素推动了“农村民生得到明显改善” ? 提示 :因素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6、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科技的进步及杂交水稻的推广等。 【名家评史】 【观点】 改革开放的 30多年里 ,我国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体制经验 ,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建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 ,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持续提升了 我国的技术能力与起点 ,为经济增长与增强产业竞争力 作出了突出贡献 ;基于消化吸收的科技“自立”为集成 创新与自主创新奠定了基础 ,使我国科技进入了由“跟 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过渡的发展阶段。 然而 , 迄今为止我国创新能力依然薄弱。 在改革方面 ,教育 体制等改革相对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科技与经济“ 7、两张皮”依然未解决好。 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还有待加强。 张柏春 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 【解读】 作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科技迅速发展 ,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肯定了中国新时期科技的发展成果与速度 ;但作者也认为还没有真正发挥出科技的文化功能 ,一是教育体制问题 ;二是科技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 ,发展高端科技。 考点二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方针 【主干回顾】 一、提出 新中国 成立后 ,人民的 _、社会交往方 式发生了变化。 _年春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上提出。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 8、_。 生活方式 1956 百家争鸣 【特别提醒】 1.“ 双百”方针提出的意义 (1)“ 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 ,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3)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4)弘扬主旋律 ,提倡多样化。 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贯彻 (1)原因 :受 _的鼓舞 ,文学艺术界扩大生 活视野 9、 ,创作热情高涨。 (2)表现 :优秀作品有老舍的话剧 茶馆 ,郭沫若的历 史剧 _ ,杨沫的长篇小说 _ 等。 “ 双百”方针 蔡文姬 青春之歌 (1)原因 :政治运动的扩大化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 到来。 (2)表现 :学术问题 被当成 _;一些优秀作品受 到错误批判 ,作者多被划成“右派”或“反动学术权 威”。 (3)危害 :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 ,文艺园地 _;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政治问题 百花凋零 (1)原因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清算极“左”路线 ; 邓小平强调 坚持贯彻 _。 (2)表现 :学术讨论空前热烈 ,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 双百”方针 10、【特别提醒】 2.“ 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 历史经验教训上看 ,学术问题、艺术问题的政治化会无法实现“百家争鸣” ;政治生活不民主 ,学术界、艺术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 “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 ,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史论要旨】 1.“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方针 ,也是长期性的方针 ,它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2.“ 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史料探究】 1.“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意义 材料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 ,各种学术思想 ,正确 11、的 ,错误的 ,让他们去说 ,不去干涉他们。 李森科、非李森科 ,我们搞不清 ,有那么多的学说 ,那么多的自然科学 ,就是社会科学 ,这一派 ,那一派 ,让他们去说 ,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 5月 2日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 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探究 1:概述“双百”方针的主要内容 ,并从政治与学术文化角度评价其意义。 提示 :内容 :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 ;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意义 :“ 双百 ” 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的方针 ,是宪法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和学术自由的体现 ;是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百 12、”方针的认识 材料 1979年 历史研究 连续发表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文章若干篇。 姜铎为代表的甲方坚持洋务运动存在积极和消极、进步与反动的两点论 ;李时岳为代表的乙方则“高高举起洋务运动全面进步论的大旗 ,把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并列 ,称之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三大进步运动”。 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大潮下 ,这次新的论争 ,乙方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而且全国关于洋务运动的学术会议越来越多。 看历史 探究 2:材料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对洋务运动出现不同的诠释说明了什么。 提示 :变化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呈现多元化。 原因 :改革开放后重新提倡 “ 双百 ” 13、方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改变着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说明 :历史评价受到研究视角、价值取向和时代因素的影响。 【名家评史】 【观点】 对“双百”方针的阐述存在某些不足。 毛泽 东讲“百花齐放” ,但他又常常把“百花”简单地分 为“香花”和“毒草”两类。 至于什么是“香花” ,什 么是“毒草” ,香花和毒草是属于认识问题 ,还是属于 政治问题 ,是人民内部的是非问题 ,还是敌我问题 ,缺乏 展开更有说服力的论述。 可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把 “ 香花”和“毒草”当成政治问题。 毛泽东承认 ,在各 个学术部门可以有许多派 ,许多家。 可他又讲 ,就世界 观来说 ,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 ,就是无产阶级一家 14、,资 产阶级一家。 这“百家”里头 ,按其性质分类 ,可 以分为“两家争鸣”。 这表明 ,他是带着强烈的阶级观 点看待“百家争鸣”的。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科学 文化方面的学术争论 ,最后往往被扣上“政治帽子”和 “ 哲学帽子” ,或者是“无产阶级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的” ,或者是“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 包新旺 “ 双百”方针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意义 纪念“双百”方针提出 50周年 【解读】 材料主要论述了 “ 双百 ” 方针未得到落实的原因及教训。 从材料看 ,作者认为毛泽东是 “ 双百 ”方针的提出者 ,也是改变阐释 ,导致 “ 双百 ” 方针没有得到正确贯彻的制造者。 毛泽东对 “ 双百 ” 方针的内涵阐释不足 ,且用阶级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 ,从而导致了 “ 双百 ” 方针贯彻过程中犯了 “ 左 ” 倾错误 ,给我国的学术、文艺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考点三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主干回顾】。(人教版)2017届高三一轮 15.3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ppt课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