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高一上3-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测试及解析内容摘要:
0 题 ) ,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 ,物体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是因为前者的惯性比较大 答案: BD ,其中正确的是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随之消失 . 答案: AC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所以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则难以推动的物体惯性大 ,那么惯性就一定相同 答案: CD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答案: BD 答案: ,有以下几种说法 ,正确的是 ,在牵引力作用下 ,汽车失去惯性 ,加速度增大 ,这是一种惯性现象 ,对平台产生巨大的冲击 ,这是一种惯性现象 受良驾驶的汽车在整个过程中都受到力的作用 ,速度时刻在发生变化 ,准确地说 ,都不是惯性现象 . 答案: BC ,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 ,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 ,物体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答案: ,我们应该认识到 理就一定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答案: ABD ,物体的运动就不能维持 ,一定有外力作用 . 答案: AC ,目的是减小惯性 ,是因为前者惯性比较 大 答案: BD 三、非选择题(填空) (共 30 题 ) 的性质叫惯性 .物体在 条件下都具有惯 性。 答案: 原来运动状态 任何 ,在汽车突然开动时,会向车 倒,这是由于乘客的上身还要保持 状态;原来匀速行使的汽车里坐着的乘客 ,在汽车制动时 ,会向车 倒 ,这是由于乘客的上身还要保持 状态。 答案: 后。 原来的静止;前;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 (即惯性定律 )的内容是:一切物体总保持 状态或 状态 ,直到外力迫使它 状态为止。 答案: 匀速直线运动,静止,改变运动 .即具有保持原来 不变的性质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 答案: 惯性,运动状态 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 的物体惯性大 . 答案: 质量大 ,它们的区别仅仅是 不同 . 答案: 参照系 的原因 ,为牛顿第二定律的提出作了准备 . 答案: 物体运动状态 ,因为不存在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 ,因此它是在一些理想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做出的结论 .通常人们看到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际是物体受到 作用的结果 . 答案: 平衡力 . 答案: 物体。 物体自己就能维持自己的状态 ,具。沪科版物理高一上3-a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测试及解析
相关推荐
1、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想一想 议一议 多莉羊的诞生说明了基因主要在细胞的哪个结构中呢。 基因是通过什么途径,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合作探究 点拨升华 探究点一 基因、 受精卵 生命的开始 精子 卵细胞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 基因 在亲子间传递的 “ 桥梁 ”。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思考:基因、
1、第八单元 健康地生活 第三章 了解自己,增进健康 第二节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想一想 议一议 8: 00 起床 12: 000 写作业 8: 0030 锻炼身体 14: 000 阅读 8: 300 看电视 17: 300 晚饭 11: 300 午饭 18: 000 上网 上图是一位同学制订的假期计划。 在他的计划中,哪些是不符合健康要求的呢。 合作探究 点拨升华 探究点一
11— 8 所示的小车实验,表面越粗糙,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 ________,它的速度减小得 ______;表面越光滑,摩擦阻力 ______,它的速度减小得 ______,当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为零时,它将做 ______运动 . 图 11— 7 . 21. 人跑步时,当脚下碰到障碍物时会摔倒,这是为什么。 104 N 的汽车在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受到的阻力是车重的 倍,则汽车发
splacement)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可以用由 位置到 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方向是从 初位置指向 位移的大小则是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线段长度。 位移既有 ,又有 ,是矢量。 当物体运动的轨迹是一条直线且运动方向不变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 , 其他情况下路程的数值都 位移的数值。 绕圆运动一周回到初始位置,它走的路程等于圆的 ,而它的位移却是。 (七)矢量和标量 1. 既有 又有
动的 s t图像、 v t 图像 的物理意义; 理解 图像 所 描述的运动。 方法是:以对 龟兔赛跑的描述方法 为切入点,通过学生描述龟、兔运动过程 所用方法的分析、比较,归纳得出也可以用图像的方法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建立 s t 图像的概念 ;通过学生自制“简易自动记录仪”小实验,并对实验中铅笔所画图线(铅笔线)与铅笔的实际运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理解图像中的图线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反射光线和入身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让学生两人一组拿镜子,从镜子中看对方的眼睛,讨论看到的现象。 说明光路的呆逆性。 引导学生举例生产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提出光线射课本、书桌这些表面不光 讨论、猜测、作图展示。 学生讨论、归纳提出问题: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分布在法线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