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政治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课件内容摘要:
1、第 四 单元 发 展 社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 第 十 课 科学 发 展 观 和 小康 社会 的 经 济 建设 课前 10 分钟循纲忆知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 1)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当前小康社会的现状: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 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 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工业化基本实现 ,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2、,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就业更加充分。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深化理解 正确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 1) 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不等于全面小康的经济目标。 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经济、民主、科教、文化、社会、人民生活等多个方面,而不单指经济目标。 ( 2) 全面小康并不意味着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实现同步小康。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个不平 3、衡的发展过程。 (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从 “ 建设 ” 到 “ 建成 ” ,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 展阶段的重大变化。 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 “ 建成 ” 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也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学法指导 “ 新要求 ” 记忆技巧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 两型社会 ”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命题常设误点 (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 1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全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 (2009 广东卷 ) ( ) 2 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是促进收入 4、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2013 天津卷 ) ( ) 理由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既要保持经济增长的一定速度,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 理由: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二、选择题常考点 命题点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要求 典例 1 ( 2014 安徽高考 ) 安徽省 “ 积极探索四化同步、产城一体的新路径,确立了以强化产业支撑保障就业、以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安居、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 ” 这说明政府 ( )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理念 扩大城市规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加大统筹力度,协调城乡发展 坚持速度优先, 5、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A B C D 积极探索新路径、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安居等措施,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创新工作思路 不能随意扩大城市规模 安徽省政府确立的产城一体的新路径,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健康发展并不是说速度优先 命题点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 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要求 典例 2 ( 2013 天津高考 )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 010 年翻一番。 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 “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 的原则,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 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 ) 要大力发展社会生 产力 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6、的要求 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A B C D 解析 选 A 本题较为基础,难度不大,可直接运用排除法解答。 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排除。 均正确且切题,故选 A。 答案 A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 必要性 ( 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2) 单纯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损害了人民群众 的切身利益。 2 要求 要始 7、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以人为本 核心立场 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机制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要义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统筹兼顾 根本方法 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 8、、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协调可持续 基本要求 深化理解 准确理解 “ 全面 ”“ 协调 ”“ 可持续 ” ( 1) 全面: 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全面发展,缺一不可。 ( 2) 协调: 指的是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 3) 可持续: 要实现社会永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三者的统一。 学法指导 记忆贯彻落实科学发 9、展观要求的技巧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 五发展 ” “ 三战略 ” 以人为本 “ 两点 ” “ 一尊重、一保障、一促进 ” 全面协调可持续 “ 五位一体 ” “ 两协调、一道路 ” 统筹兼顾 “ 重大关系 ” “ 五 个统筹 ” 一、命题常设误点 (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 1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013 海南卷 ) ( ) 2 新型工业化实现了在资源枯竭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 (2010 海南卷 D) ( ) 理由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理由: 新型工业化实现了工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选择题常考点 命题点一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10、观的根本方法 典例 1 ( 2013 上海高考 )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同时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这表明我国 ( ) 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以自己的发展推动世界的进步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 A. B. C. D. 解析 “ 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 ” “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 等表明我国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故 符合题意。 与材料主旨不符。 典例 2 (2012 江苏高考 ) 目前,我国稀土开采的吨回收率国有企业只有 60 % ,大型的民营企业仅为 40 % 11、 ,一些私采乱挖的矿山甚至只有5%。 201 1 年江西省稀土企业的利润仅为 64 亿元,而赣州一地矿山环境恢复性治理费用就高达 380 亿元。 面对稀土行业的上述问题,我们必须 ( )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功能 A B C D 命题点二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稀土行业面临回收率偏低、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说明国家宏观调控尚不完善,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出现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一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故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 必要性 ( 1)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12、,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 ( 2) 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的要求,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措施 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 13、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特别提醒 “ 经济增长方式 ” 与 “ 经济发展方式 ” 经济增长方式强调财富 “ 量 ” 的增加,而经 14、济发展方式强调经济 “ 质 ” 的提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 学法指导 从经济生活 “ 三个主体 ” 视角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1) 政府: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 2) 企业: 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生产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 3) 消费者: 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一、命题常设误点 (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 1 我国之所以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因为它是基础性产业 ( 201 1 全国卷 B) ( ) 2 坚持速度优。(人教版)必修一政治 第10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课件
相关推荐
1、1 新情境 激趣引航 仔细观察图中,找出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2 新知识 预习探究 学习目标 1. 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 归 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新知预习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 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不同 ( 相同或不同 )。 2 近三百年来,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有资源 短缺 、环境 污染 、生态 破坏
1、第 4讲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核酸、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 1单元 第 4讲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核酸、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考情概览 核心考点 学科素养 考情概览 纲解读 五年考题统计 题型 命题趋势 一、核酸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1 . 核苷酸的种类及核酸的结构 2 . 比较 2011 全国课标 ,6 , 6 分 2013 全国课标 ,1 , 6 分 2015 全国课标 ,1 , 6 分 选择题
1 ; T : T p= 2 : 1 D. R : R p= 2: 1 ; T : T p= 1 : 1 10.[广东大综 .] 如图 9 所示,在倾角为 α的光滑斜面 上,垂直纸面放置一根长为 L,质量为 m 的直导体棒 .在导体棒中的电流 I 垂直纸面向里时,欲使导体棒静止在斜面上,下列外加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B 的大小和方向正确是 A. B= m sinIL g,方向垂直斜面向上 B.
疆。 \39。 少小 \39。 二句:青壮年时期即离开家乡,为保卫国家而扬名于边疆。 [7]宿昔:昔时,往日。 秉:持。 楛( h249。 户)矢:用楛木做箭杆的箭。 何:多么。 \39。 宿昔 \39。 二句:意思是说昔日良弓不离手,箭出尽楛矢。 [8]控:引,拉开。 左的:左方的射击目标。 摧:毁坏。 与下文的 \39。 散 \39。 (破裂),都有穿透之意。 月支:与 \39。 马蹄
1、1 新情境 激趣引航 2016 年里约奥运会赛艇测试赛于 2015 年 8 月 5 日至 9 日进行,然而美国赛艇队的 40 名选手中竟然有 1 3 人都生了病。 美国队队医阿克曼则表示,感觉是比赛地水污染所致。 美联社上周公布的一项独立水质检测显示,在里约奥运会帆船比赛地 瓜纳巴拉湾存在高危病毒和细菌。 导致该水域水污染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 新知识 预习探究 学习目标 1. 通过案例学习
1、1 新情境 激趣引航 该图反映了怎样的环境观。 各会产生什么后果。 2 新知识 预习探究 学习目标 1. 在与传统环境观及其实践的比较中明确新环境观的基本观点,并进行 “ 正确认识,见诸行动 ” 的教育,以提高环境观发展的新水平。 2. 在新环境观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新知预习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 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它的含义是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 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