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 1.3《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课件内容摘要:

1、1 新情境 激趣引航 该图反映了怎样的环境观。 各会产生什么后果。 2 新知识 预习探究 学习目标 1. 在与传统环境观及其实践的比较中明确新环境观的基本观点,并进行 “ 正确认识,见诸行动 ” 的教育,以提高环境观发展的新水平。 2. 在新环境观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新知预习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 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它的含义是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 相互关系 的基本认识。 它决定了人类对 环境 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2 传统的环境观是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是人地 对立 的观点。 3 新的环境观是 “ 天人合一 ” 或 “ 人地归一 ” 2、的环境观,它的含义是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 ( 环境 ) 的 平衡 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1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 当代人 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 能力 构成危害 的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括可持续和发展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二是不能 损害 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鼓励经济增长;二是要保证资源的 可持续 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问题探究 1. 什么是新的环境观。 提示: 新的环境观要求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地利 3、用资源,保护环境,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2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哪些。 提示: 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而以人为原因更为重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3 新课堂 互动探究 要点一 一种新的环境观 1 环境观概念 人类 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步认识了环境。 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就是人类的环境观,也称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 2 新的环境观与传统的环境观的比较 环境观 核心内容 行为表现 行为后果 传统的环境观 4、是一种人地对立的环境观,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矿山、拦河筑坝、移山填海,从环境中获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新的环境观 人类是自然的儿子,是环境的一分子,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是 “ 天人合一 ” 或“ 人地归一 ” 的环境观 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趋于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特别提醒 人类应该怎样实现 “ 保持同自然界 ( 环境 ) 的平衡协调 ”。 只要人 5、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研究,谨慎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就能实现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平衡。 读 “ 贫困山区恶性循环或良性转变示意图 ” ,完成下列问题。 (1 ) 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空白框中,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B 发展生态农业 C 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 D 人均收入减少 E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F 环境退化 G 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H 提高环境质量 左边上为 D ,下边自左向右为 G 、 F 、 A ,右边上为 B ,下边自左向右为 H 、 E 、 C (2 ) 在上述各项中,摆 6、脱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 _ _ _ _。 (3 ) 传统的环境观忽视了森林的 _ _ _ 价值,可持续发展观重视了土地资源使用的 _ _ _。 (4 ) 新的环境观与下列哪种人地观相吻合 ( ) A 依赖自然而生存的观点 B 改造自然求发展的观点 C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观点 D 人定胜天的观点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环境 方式 C 【解析】 传统的环境观对于自然资源的环境价值往往被忽视。 森林资源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将其开垦为耕地,会导致环境退化、贫困等恶性循环。 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农林牧综合治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的环境观认为,人类只有同自然界保持平衡与协调, 7、才能生存与发展。 【小结】 环境观的历史演变 跟踪练习 1 读 “ 洞庭湖变迁图 ” ,完成下列问题。 (1 ) 乙 图 与 甲 图 相 比 , 洞 庭 湖 发 生 了 什 么 变 化。 _ _ _ _。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_ _ _ ,是 _ _ _ 环境观,其后果是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湖泊面积大大萎缩变小 围湖造田 征服论 湖泊面积萎缩,调蓄洪水功能下降,洪水灾害频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 为什么要在洞庭湖周边地区设立大片蓄洪区。 体 8、现了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建立蓄洪区是为了调蓄长江洪水。 “ 天人合一 ” 或 “ 人地归一 ”。 【解析】 洞庭湖面积的变化从图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其主要原因与人类的围湖造田是分不开的,体现了当时的征服论思想。 因为在河流中游的湖泊有调蓄洪水的作用,湖泊面积的减少势必造成湖泊的蓄水能力降低,洪水灾害频发。 要解决该问题,就应该退耕还湖,这体现了人地关系中的 “ 天人合一 ” 或 “ 人地归一 ” 的思想。 要点二 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1 ) 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 9、境的综合概念。 (2 ) 内容: 要发展,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 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这就是可持续发展。 (3 ) 内涵: 内涵 地位 目标 生态持续发展 基础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续 经济持 发展 条件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 益、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社会持续发展 目的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 ) 公平性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指资源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 同一代之间的公平:每个人享有同样的基本和平等 10、的权利,如生存、自由、追求较好生活的权利。 区际公平:在不同区域、国家和不同利益的群体之间,公平分享资源、效益和分担代价。 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以其他地区的环境损害为代价,如发达地区不能把污染转移到不发达地 区或在开发资源时破坏当地的环境,获得超额利润后不给当地足够补偿去恢复和发展。 代际公平:在现在和未来的世代之间,公平分享资源、效益和分担代价。 这一代不能为自己发展损害或限制未来世代的发展可能性,应为下一代留下至少与自己继承的同样丰富多彩、同样富于生产力的世界。 人类与其他物种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威胁自然界中其他物种的生存,如为野生生物设置足够的栖息地,禁止为了经济利益大量捕杀、采伐、买卖野 11、生生物等。 (2 ) 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这 一原则要求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 ) 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方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这就要求: 解决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订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3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确定为我国的两大发展战略,并相应地制订了中国 21 世纪 12、议程,在其框架下一批优先项目正 在付诸实施。 特别提醒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即环境问题伴随着发展过程而出现,也必须要在发展过程中予以解决。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可持续发展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命题中直接考查其概念、内涵、原则的内容不多,主要是考查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实际应用,答题时应注意认真分析题目内容及要求,结合题目实际进行作答。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区有关环境问题产生的示意图。 读图并 回答有关问题。 (1 ) 给这幅图加上适当的名称: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 ) 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口 13、增长和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较低。 (3 ) 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出合理的建议,以帮助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立体农业道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政府给予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支持。 【解析】 本题通过南方某山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领悟图中各种人类活动对环境 的影响。 由图可知,该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为了获取较多 14、的粮食而过度开垦荒地,导致生态问题加剧。 而严重的生态问题使自然灾害影响加剧,致使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下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南方地区山区面积较广,耕地资源比重较低,但具有水热充足、土地类型多样、河湖众多、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可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从而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跟踪练习 2 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下图为 “ 我国某地循环农业生产联系图 ”。 读图完成 (1 ) ( 2) 题。 (1 ) 该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 持续性原则 B 公平性原则 C 共同性原则 D 整体性原则 (2 ) 关于图中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 错误 的是 ( ) A 实现农业良性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B 种植业养殖业并举,促进农产品多样性 C 工业生产比例增加,限制农业生产发展 D 改善农田施肥结构,实现有机质还麦田 A C 4 新思维 随堂自测 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 据此完成1 3 题。 1 下列有 关环境观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 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认识就是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