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 1.1《我们周围的环境》课件内容摘要:
1、1 新情境 激趣引航 1991 年,美国科学家进行了一个耗资巨大规模空前的 “ 生物圈二号 ” 实验。 “ 生物圈二号 ” 是一个巨大的封闭的生态系统,这个封闭生态系统尽可能模拟自然的生态体系。 1991 年, 8 个人被送进 “ 生物圈二号 ” ,本来预期他们与世隔绝两年,可以靠吃自己生产的粮食,呼吸植物释放的氧气,饮用生态系统自然净化的水生存。 但 18 个月之后, “ 生物圈二号 ” 系统严重失去平衡:氧气浓度从 21% 降至 14% ;原有的 25 种小动物, 19 种灭绝; 为植物传播花粉的昆虫全部死亡,植物也无法繁殖。 “ 生物圈二号 ” 实验的失败说明了人类与环境之间具有什么的关系 2、。 2 新知识 预习探究 学习目标 1. 了解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2. 结合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新知预习 一、什么是环境 1 环境的概念 (1 )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 中心事物 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 (2 ) 本书所说的 “ 环境 ” 是指以人或 人类 为中心的周围相关的其他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 “ 地理环境 ” 是同一概念,又称 人类生存 环境。 2 环境的分类 (1 ) 根据人类对环境 影响的程度 ,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 (2 ) 天然环境指受人类影响较 轻微 ,仍保留着 3、 天然 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3 ) 人工环境指人类在 天然 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 人类 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例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此外,因 人类活动 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也应归在人工环境之中。 二、人类与环境 1 人类和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 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的。 2 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 制约 人类,作用力越大则 反作用 的制约力 越大。 3 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 协调 的。 但是,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造成今天大规模 4、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问题探究 1. 如何理解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 提示: 环境是指围绕人类周围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 2 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 提示: 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人 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统一。 3 新课堂 互动探究 要点一 什么是环境 1 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 5、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 本 书所说的 “ 环境 ” ,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的周围相关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 “ 地理环境 ” 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明确指出: “ 本法所指的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 ” 这就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看作人类的环境。 2 环境的分类 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类型 含义 举例 天然环境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然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原 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 6、等 人类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人工环境 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3. 如何区别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天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联系: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天然环境是人工环境的基础,人工环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 区别 :首先,两者受人类干预的程度不同;其次,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范围大小及其变化趋势不同。 特别提醒 天然环境并不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 在当今 7、的地球表面上,纯天然环境几乎不存在了。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几乎都留下了人类的痕迹。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都可称为天然环境。 例如,原始森林受酸雨影响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由于森林的原始生态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它仍然属于天然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 “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据此完成 (1 ) (4 ) 题。 (1 ) 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 ( ) A 地球 B 自然因素 8、和人文因素 C 人类 D 生物圈 (2 ) 人类环境包括下列哪些因素 ( ) 天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工环境 生物环境 太阳系 银河系 A B C D C B (3 ) 下列 不是 社会环境或社会环境因素的是 ( ) A 城市或乡村 B 卧龙自然保护区 C 周口店人类遗址 D 贵州梯田 (4 ) 下列属于能降低环境质量的自然原因的是 ( ) A 地震、火山爆发 B 煤炭资源的乱采滥挖 C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D 围湖造田 B A 【解析】 此组题考查环境的概念、分类以及影响环境的因素。 第 (1 ) 题,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了人类环境,本法所指的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故这里 9、所说的环境主体是人类。 第 ( 2) 题,人类环境不同于生物环境,但包括生物 环境,银河系、太阳系属于宇宙环境,它不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第 (3 ) 题,天然环境保护区是自然环境,不属于社会环境,保护区保护的是天然环境,使之不受或很少受人类破坏。 梯田是人类改造过的天然环境,不属于天然环境。 第(4 ) 题,地震、火山爆发影响环境质量,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自然原因。 其他三项都是人为原因。 跟踪练习 1 下列选项属于天然环境的是 ( ) 大漠盐湖 农田 工厂 极地苔原 岩石 畜群牧场 A B C D 【解析】 天然环境是由地球上的自然要素组成,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和地质环境等。 人工环境 10、是指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有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如: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和旅游环境等。 因此,选 B 项。 【答案】 B 要点二 人类与环境 1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类和环境 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1 ) 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 ) 箭头 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3 ) 箭头 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4 ) 箭头 指人类通过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 11、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 (5 ) 箭头 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2 人类和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以案例 “ 周口店这一方水土 ” 为例说明如下: 历史时期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时期 对人类威胁小 基本和谐 农业文明时期 在人口集中区出现 紧张 工业文明时期 恶化,危及人类 矛盾激化 新技术革命时期 日益突出 可持续发展道路 特别提醒 人类与环 12、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 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如下表所示: 辩证关系 表现 内容 实质 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性 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 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 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对立 人类与 环境相 互依存 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 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与 环境相 互转化 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类种群通过个体的生生死死,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实现着与环境的相互 13、转化 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 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 ) 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 ) 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 ) 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 ) 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 本题涉及历史学科相关知识,是跨学科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过程的理解和读图分析能力。 第 ( 1) 题,从图乙中可判断此时人类不断开发自然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大量地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人类给环境带来的影响,使人地关系不 14、协调,所以应出现在农业社会和 工业社会时期。 第 (2 ) 题,解答本题应注意题目中要求回答的是直接影响,可以把本题转化为:如果广泛修建梯田,破坏植被,直接造成的生态变化有哪些。 第 (3 ) 题,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就是滥垦现象。 滥垦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口的增加,经济重心南移,此题可以结合历史上关中地区或江南经济开发为例分析说明。 第 (4 ) 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回答第 ( 1) 、 (2 ) 、 (3 ) 题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即可。 【答案】 ( 1)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 ) 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 失加剧,生态 15、环境变得脆弱。 (3 ) 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 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 ) 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小结】 解答关于材料或图表题目时,要认真审题,密切关注材料或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并结合问题从材料或图表中提取有关答题信息,避免出现技术性失误。 如第 (1 ) 题没有审清 “ 三种社会形态 ” ,把答案组织成 “ 青铜器时代 ”“ 铁器时代 ”。 第 ( 2) 题若没有注意到 “ 广 泛 ” 二字,有的同学则会组织与参考答案相反的答案。 跟踪练习 2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 四图中正。(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 1.1《我们周围的环境》课件
相关推荐
1、1 新情境 激趣引航 该图反映了怎样的环境观。 各会产生什么后果。 2 新知识 预习探究 学习目标 1. 在与传统环境观及其实践的比较中明确新环境观的基本观点,并进行 “ 正确认识,见诸行动 ” 的教育,以提高环境观发展的新水平。 2. 在新环境观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新知预习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 环境观,也称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它的含义是人类对其与赖以生存的环境 相互关系
1、1 新情境 激趣引航 2016 年里约奥运会赛艇测试赛于 2015 年 8 月 5 日至 9 日进行,然而美国赛艇队的 40 名选手中竟然有 1 3 人都生了病。 美国队队医阿克曼则表示,感觉是比赛地水污染所致。 美联社上周公布的一项独立水质检测显示,在里约奥运会帆船比赛地 瓜纳巴拉湾存在高危病毒和细菌。 导致该水域水污染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 新知识 预习探究 学习目标 1. 通过案例学习
疆。 \39。 少小 \39。 二句:青壮年时期即离开家乡,为保卫国家而扬名于边疆。 [7]宿昔:昔时,往日。 秉:持。 楛( h249。 户)矢:用楛木做箭杆的箭。 何:多么。 \39。 宿昔 \39。 二句:意思是说昔日良弓不离手,箭出尽楛矢。 [8]控:引,拉开。 左的:左方的射击目标。 摧:毁坏。 与下文的 \39。 散 \39。 (破裂),都有穿透之意。 月支:与 \39。 马蹄
的重要手段。 由于无创伤、无放射性危害,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发 现脑颅疾病方面备受欢迎。 研究表明,鸽子、蜜蜂身上有微量的强磁性物质。 关于信鸽认家的现象,有一种说法,信鸽是通过地球的磁场来导航的。 讨论与交流 与同学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磁现象。 [来源 :Zx x k .Co m] 磁性的地球 地球的周围存在磁场,地球实际上 就是一个学 生 活 动 [来源 :Zamp。 x x amp。 k
1、1 新情境 激趣引航 英国每日邮报 2015 年 8 月 11 日报道,美国加州向 70 万平方米的洛杉矶 水库中,投入 9 600 万个黑色遮阳球用以保护水源和防止污染。 不仅是美国有此问题,水资源枯竭与污染是全世界多数国家都面临着的问题。 另外,石油资源、矿产资源、金属资源等在人类过度开采与缺乏节约意识之下,都已经短缺甚至即将枯竭。 针对资源问题,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2 新知识 预习探究
1、1 新情境 激趣引航 据报道, 2015 年 3 月美国安大略省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出预测警告,我们人类产生的固体废物总量将于 2100 年达到顶峰,每天产出 1 10 0 万吨左右,接近今天的三倍。 除非我们减少人口增长和物质消耗速度,否则地球将不得不承受逐渐增加的垃圾负担。 我们如何处理固体废弃物呢。 2 新知识 预习探究 学习目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