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 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元朝疆域图 1. 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在很长一段时间是 _、_并存;在汉景帝平定“ ” 的基础上,汉武帝颁布 _,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 _,安 史之乱后形成了 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 央集权。 (3)北宋: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_,又抽调精兵,充实 ;行政上,由中央派 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1. 中央集权的发展 (4)元朝:实行行省制,除 、 、 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设行省。 行省长官由 _ 任命;行省 2、之下分设 ,边远民族地 区设 _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 大权,但是受 节制。 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代郡国并行制 王国问题 解决: 平定“七国之乱”; 颁布“推恩令”; 收盐铁和铸币权; 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 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 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 久之,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宋欧阳修 新唐书 卷五 兵志 唐代藩镇兴起发展的。 有何影响。 唐后 3、期: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的纷争 元:行省制度 元朝疆域 图 材料一: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与封建并起于上古,皆不公之大者。 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至宋明而始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 魏源 魏源集 材料二: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 古者世卿, 春秋 讥之。 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 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亦循例入 政。 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 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故下无才。 上下无才,国之大 患也 4、。 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 变法通议 论科举 (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 (2)魏晋南北朝:逐渐 形成 、 、 三省体制,三省长官都是。 (3)隋唐:隋唐时期在 下设六部,即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4)宋:设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 _ _、 _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设 _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汉代 皇 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中朝 外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中央政治制度的发展 5、隋唐:三省六部制 中央政治制度的发展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相权被分割 皇权加强 起草诏令 负责执行 封驳审议 工 部 相互牵制,相互补充 军政 行政 财政 宋代:二府三司制 不参与政事 相权再被分割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中书门下 枢密院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参知政事 中央政治制度的发展 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 6、措是 (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材料一:中书之官旧矣,谓之中书省,自魏晋始焉。 其所置中书之名,因汉武帝游宴后庭,始以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仆射。 元帝时,令弘恭,仆射石显,秉势用事,权倾内外。 萧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更置士人 唐杜佑 通典 卷二一 职官 结合下列材料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 材料二: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而灾眚变咎,辄切免公台。 忠以为非国旧体,上疏谏曰:“臣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故三公称曰冢宰,王者待以殊敬,在舆为下,御坐为起,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 今之三公 7、,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陵迟以来,其渐久矣。 ” 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 卷四六 陈忠传 材料三:按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 然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 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 盖是时凡任中书者,皆运筹帷幄佐命移祚之人;凡任三公者,皆备员高位畏权远势之人,而三公之失权任,中书之秉机要,自此判矣。 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四九 职官 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元脱脱等 宋史 卷一六二 职官志 【 解读 】 这条资料表明:宋代设枢密使是沿袭唐末五代制度。 枢密使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分掌文武之事,号称二府。 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枢密使的设立,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枢密使掌武事,宰相掌文事,反映了皇权与相权虽有矛盾,但仍互相依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相关推荐
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 , 《国殇》是《九歌》中唯一一篇祭祀人鬼的作品,也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一篇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 “ 国 殇 ” 指 为国家牺牲的将士 , 屈原 把这些人鬼和天神、地祗同等祭祀 表达了 对那些为国牺牲的将士怀着无限的崇高敬意 ) 散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学生对照教材上的字词解释,粗通大意,自由散读,体味情感。 学生可根据老师在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 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一、请同学们先阅读该单元前面的概说,以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前面的说明。 在同学们阅读正文之前,首先应该通过自己动手,来了解儒家及其代表人物。
一、四部分 )他们既凶残又虚弱,是外强中干的。 他们侵占我大片国土,强占城镇和交通要道,到处 烧杀抢淫,弄得广大农村寂寞而荒凉,害得老百姓家破人亡。 在敌占区内,他们构筑据点,收罗汉奸,组织“自警团”,妄图巩固。 然而事与愿违,他们不时受到我抗日军民的聚歼和袭击,只能死守几个孤立的据点,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国民党军队的腐败无能,不堪一击。 ( 一、四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技艺相对比的语句。 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 郭橐驼 —————— (对比) —————— “他植者” 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 窥伺效慕, 且硕茂,早实以藩 莫能如 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使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第三自然段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 周天子有四个儿女:大儿子 二夫人所生,二儿子 大夫人所生,三女儿 大夫人所生,四儿子 大夫人所生。 大儿子: 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二儿子: 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 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 三女儿: 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 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 你们都别争了。
1、第 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的先河。 由此,历代封建王朝的君主们围绕着两对矛盾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皇权 相权 中央 地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趋势 加强 ( 1)汉高祖 : 郡国并行制 ,王国势力膨胀 ( 2)汉景帝 :平定 “ 七国之乱 ” ,将诸侯王任免权收 归中央 ( 3)汉武帝 :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