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及练习内容摘要:
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 “ 为知己者死 ”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 史。 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 2)《汉书》 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汉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① 《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 班固时,封建神学思想已发展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而班氏父子又是 “ 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 ” 的史学家,他们自然以维护封建神学思想为己任,将 “ 圣人之道 ” 作为自己著作的指导思想。 这样,作者一面承袭《史记》的内容,一面又指责它的 “ 是非颇谬于圣人 ” ,因而篡改 《史记》的观点,使《汉书》更加符合于封建正宗思想。 《汉书》神化西汉皇权、拥汉为正统的思想,其目的是为论证东汉王朝的正统性和神化东汉皇权服务的。 因此,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 “ 五德终始说 ” 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的主导思想。 为了宣扬 “ 天人感应 ” 、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汉书》首创《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还创立《睦西夏侯京翼李传》,专门记载五行家的事迹。 ② 《汉书》开创 了 断代为史 的 编纂体例。 班固之所以 断代为史,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他总结汉武帝到东汉初年,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著作,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其目的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 班固认为,《史记》的通史体例,将西汉一代 “ 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 ” ,既不利于宣扬 “ 汉德 ” ,又难以突出汉代的历史地位。 这是《汉书》断代为史的根据。 于是,《汉书》 “ 包举一代 ” ,断限起自西汉建立,终于新朝的灭亡,为了突出刘邦,就将《高帝纪》置于首篇。 这种断代为史的体例,受到后来封建史家的赞誉,并成为历代 “ 正史 ” 编纂的依据。 在编纂体例方面,《汉书》继承而又发展《史记》的 编纂形式,使纪传体成为一种更加完备的编纂体例。 例如,《史记》虽然立了《吕后本纪》,但却用惠帝纪年,《汉书》补立《惠帝纪》,解决《史记》在体例上的混乱;对于年月的记载也比《史记》详细和明确。 再者,《汉书》新创立的四种志,对于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记载,比《史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的史料价值。 对于传记的编排,《汉书》基本上 按时间先后为序,体例上也比《史记》整齐划一。 ③ 资料丰富,保存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 现存《汉 书》约 80万字,卷帙比《史记》繁富。 它增载不少重要的诏令,主要集中在帝纪部分。 在许 多人物传记中,《汉书》又收入大量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对策、著述和书信。 在《汉书》的 10 志 中,也有类似的重要历史文献的收载,如《食货志》收入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汉书》还增 补《史记》对于国内外各民族史的资料。 例如,在《史记 匈奴列传》的基础上,《汉书》大量增补汉武帝以后的史实,比较完整地记述了自远古至西汉末年匈奴民族的历史。 《汉书》又合并《史记》的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诸传,在补充大量的史实基础上,以合传形式写成较为详细的《西南夷两粤朝鲜传》。 同时,《汉书》改《史记 大宛列传》为《西域传 》,记述今新疆境内我国各民族历史,以及中亚和西南亚诸国史。 3. 赋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 “ 赋 ”。 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后代形成了特定的体制。 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 接近散文的称 “ 文赋 ” ,接近于骈文的称 “ 骈赋 ”。 汉赋以铺叙事物见 长 , 继承了《楚辞》一些形式上的特点 , 更多地采用散文手法 , 因其篇章宏大 , 后世称为 “ 大赋 ”。 大赋 是 对东汉以后抒情为主的 “ 小赋 ” 而言。 大赋大都以问答为骨架,铺陈名物、排比词藻、好用古文奇字和双声叠韵词,铺陈多用整齐对称的韵语,叙述多用散文句。 枚乘的《七 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其他 代表作如司马相如《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小赋是 汉代后期继大赋后出现的新体赋 , 至六朝而盛行。 多为抒情作品 , 篇幅较小 , 少用典故。 至唐宋 , 进士考试科目中的律赋亦称小赋。 这些赋短小精悍,不再是主客对话的形式,而是作者的直接描写。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马并俪文体,《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不同凡响。 魏晋南北朝的文坛出现了新的格局,并开拓出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多元发展前景。 在各种文体 中,辞赋创作的时代特征最 为突出,与汉赋的对比也最为鲜明。 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成为风气,文章的句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其结果是骈文的出现和成熟。 赋体受诗的影响,也趋于骈化,有些。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及练习
相关推荐
1、第 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秦始皇开创了中央集权制的先河。 由此,历代封建王朝的君主们围绕着两对矛盾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皇权 相权 中央 地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趋势 加强 ( 1)汉高祖 : 郡国并行制 ,王国势力膨胀 ( 2)汉景帝 :平定 “ 七国之乱 ” ,将诸侯王任免权收 归中央 ( 3)汉武帝 :颁布 “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 周天子有四个儿女:大儿子 二夫人所生,二儿子 大夫人所生,三女儿 大夫人所生,四儿子 大夫人所生。 大儿子: 我是长子,年纪最长,你们都应该听我的。 二儿子: 我是正室夫人所生,而且我又是儿子,当然 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 三女儿: 我最聪明伶俐,学识渊博,所谓巾帼不 让须眉,当然由我来统治周朝。 四儿子: 你们都别争了。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技艺相对比的语句。 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 郭橐驼 —————— (对比) —————— “他植者” 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 窥伺效慕, 且硕茂,早实以藩 莫能如 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使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第三自然段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
己指出来。 江老师:新颖:以背诵 指导为主题的公开课是第一次听到;实用;娴熟。 宋老师:学生活动相对少了些,让学生谈、评;情境体验法中,第一位学生描述的已经很到位,各个要素都提到,没必要让学生有过多的联想和想象。 程老师:备课扎实,内容熟悉,自信 声音亮,后生可畏 背书方法的指导,选题有创意 方法还可以有更多 避开了电教,靠实力,语文味,有老师自己的东西 点评到位,语言丰富 徐庙根
1、第 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勇士兮守四方。 狡兔死,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 君 权 与 相 权 此 消 彼 长 中 央 与 地 方 争 权 不 断 韩信 刘邦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地方制度的变化 中央制度的变化 本课知识结构: 封国名存实亡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制度的变化)
1、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总论: 讨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总要溯源 到夏、商、周三代一样,谈及西方政治 文明的源头,也言必称古代希腊罗马。 爱琴海区域是指以爱琴海为中心的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克里特岛、小亚细亚半岛的西部海岸地带。 1. 据图回答,古希腊的地理环境有何特点。 2. 希腊的地理环境 对经济和政治有何影响。 思 考 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1. 据图回答,古希腊的地理环境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