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7课《解放战争》同课异构课件(2)内容摘要:
1、第 17课 解放战争 内战的爆发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假和平 的策略 原因 :( 1)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和战争创伤的中国人民,一致渴望和平,反对内战,重整家园,发展生产,安定生活;( 2)国际上,一些国家也希望中国实现和平,国共和平解决矛盾;更重要的是,国民党的主力部队还远在西南,西北等大后方,军事态势还不利于立即发动内战。 内容 :和平建国 ,坚决避免内战 ,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保证人民民主权利等 . 未达成协议的内容 :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 焦点 :政权和军队问题 国民党 :先要军队国家化 ,才能实现政治民主化 共产党 :军队国家化 ,必须以政治民主化为前 2、提 ,这就是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 (1)内容 :改组国民政府 ,召开国民大会 ,实施 制定宪法等 . (2)意义 : 时间 : 志 : 向中原解放区发动大举进攻 (1)敌我力量的对比 : (2)我军的作战方针 :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 :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即集中优势兵力 ,选择薄弱或孤立之敌 ,在运动中以各个歼灭 (1)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 敌 70多万 , (2)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 西北野战军 :青化砭 沙家店等到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 3 万余人 华东野战军 :孟良崮战役歼灭中民党精锐部队整编 74师 3万余人 . 5、 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 1947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在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的 土地改革总路线。 3、土地改革运动的 意义 : 解入区一亿多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得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踊跃参军,积极支持前线, 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中共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及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的胜利 1、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 基本任务 是:举行全国 4、性的反攻,即以 主力打到外线去 ,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 .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 部分任务 是: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主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土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选在何处呢。 其他解放区军民转入反攻(内线) 三军挺进中原(内线 1) 1947年 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2)陈庚、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挺进豫陕鄂边区 3)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进攻豫皖苏地区 意义:三路大军成品字形阵势,威胁南京和武汉。 2、战略决战的胜利 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 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 5、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 在人民解放军方面,一是军队数量迅速增加,已发展到 280万人,二是装备上很大改善,建立了强大的炮兵和工兵,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三是解放区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后方更加巩固,广大农民积极支援解放战争。 在国民党军队方面,首先,军队数量迅速下降,其次,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第三,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处境十分孤立。 国民党只能重点防守一些战略要地,对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 中共认为决战时机成熟,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2、辽沈战役 为何首先发动辽沈战役。 1948年月 9月 东北解放军 林彪、罗荣桓 共歼敌 47万多人 解 6、放东北全境 中共军队增至 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减至 290万人,中共军队首次超过国民党军队 关门打狗 3、淮海战役 1948年月 11月至1949年 1月 中原、华东解放军 刘邓陈粟谭 共歼敌 55万人 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解放 4、平津战役 1948年 11月至 1949年 1月 东北、华北解放军 林、罗、聂 4、平津战役 共歼敌 52万人 解放华北全境 三大战役胜利的伟大意义 从战争规模和取得的结果看,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 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国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A、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 7、领导正确; B、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C、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 D、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小结: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重要原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主要表现: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3、直接影响: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 练习:请填下列表格。 战役名称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 战役时间 歼灭和改编敌人数 解放地区 歼灭或俘获敌指挥官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东北野战军 林彪 罗荣桓 1948年 9月 四十七万 多人 东北全境 范汉杰 廖耀湘 中原、华东解放军 刘邓陈粟谭 1948、 11 1949、 1 五十五万 多人 长江以北中下流地区 8、 杜聿明 黄百韬 黄 维 东北、华北野战军 林罗聂 1948、 11 1949、 1 五十二万多人 华北全境 陈长捷等 1、将革命进行到底 渡江战役 1949年元旦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 蒋介石:“求和”声明 他们各自的 用意是什么。 毛泽东为什么 又要提出和谈。 迅速结束战争 实现国内和平 减少人民苦难 蒋介石为何下野 李宗仁为何愿意 和谈。 企图与共产党 划江而治 国共北平和谈的结果怎样。 说明了什么问题。 你知道吗。 国共 两党历史上经历了 几次谈判。 1923论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36年西安和谈,讨论第二次 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主统一 战线。 1945年,重庆谈判, 9、讨论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1949年北平谈判,讨论迅速结束内战实现和平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南京谈判改组军队和抗日 渡江战役 1949年 4月 21日 湖口 江阴 4月 23日占领南京 江阴 湖口 江阴 湖口 南京 1949年 4月 23日,人民解放 军占领南京总统 府。 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政府 覆灭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 (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 新中国即将诞生。 ( 2) 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 3)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7课《解放战争》同课异构课件(2)
相关推荐
前面吃的六个都是白白浪费。 如果早知道是这样,我应该只吃这半个饼就行了。 ” 寓言中这个人真傻,傻在哪儿了。 结合寓言故事,谈一谈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 结合量变 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谈一谈这个人错在哪儿了。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对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有什么指导意义。 【 当堂达标 】 1.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
;“在接受别人服务时,如果想到自己也是服务者,也是为别人服务的,那么你就会尊重为你服务的人,因为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和谐就是美和善”;“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以上的哪些观点符合辩证法的思想 ? 5. “ 探究路径参考 ” 提示。 第一个探究路径
1、如何理解 :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材料一: 1842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为三万三千多箱,1850年激增到近五万三千箱。 上海与广州,则是两个鸦片输入的最大口岸。 大量鸦片输入的结果,使 “银贵钱贱 ”的老问题在这一时期非但没有缓解,反而加剧。 曾国藩在1852年的一个奏折中也说:东南产米之区,大率石米卖钱三千。 昔日一两银子换钱一千文,一石米可得三两银子。
1、第 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 路透社( 后以“ 千年第一思想家 ” 为题进行民意测验,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结果 马克思位列第一 ,爱因斯坦排名第二。 千年第一思想家 科学理论 对于社会发展 有巨大的 推动作用 共产党宣言 1、 社会背景 :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潮 ) 19世纪 ,工业革命发展 ,社会贫富分化明显 ,工人阶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却生活悲惨。
1、第 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前提条件 经济前提 阶级基础 理论来源 实践基础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马恩 总结工人运动经验 三大思想成果 英 1765 1840年工业革命 19世纪英国工人住宅区 高架桥下工人居住的贫民窟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 费尔巴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 斯密 大卫 李嘉图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1、 一百多年来,没有一个学说像她 那样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进程,没有一个学说像她那样具有强 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没有一个学说 像她那样敢于汲取人类社会不断累积 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科学的青春。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结合教材及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经济基础和时代背景。 岁女孩萨拉是高沃煤矿通 风口的值班工人: “ 我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