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教案内容摘要:
自我排解,自我振作;随后“明明如月„ „不可断绝”却又回到“忧”上来,似乎是天上皎洁清冷的月亮又无端触发了他的愁思;“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接续前面的对人才渴慕的情思;最后由“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实景,体察人才的心理,表达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的雄心壮志。 从以上简要分析来看,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 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 写忧思,自然随意,反反复复,将它写得无 处不在,难以排解,让人产生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完全是豪杰气象,又非他人所能比,结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何等有气魄。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的 3两问。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真正理解《归园田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二、整体感知 陶渊明( 365— 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 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他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都是对他十分不利的。 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 们既不想整顿政治,也无意收复失地。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直到 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 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 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 39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就是说本应该是忧道的,可是道不行,那就只好躬耕自给了。 就在这一年他亲自参加了劳动。 此后,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职而归。 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新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