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同课异构课件(2)内容摘要:

1、第 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不结盟运动会议 象征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太阳神塔 欧共体总部大厦 1、原因: (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联合过程 :( 阅读总结归纳) (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 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1、原因: 2、联合过程 : (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 巴黎条约 2、。 这个共同体 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 3)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 欧洲共同体 欧盟的会旗 : 1986年 5月 29日正式悬挂,会旗为天蓝色底,上面有 12颗金黄色的星,表示欧洲联盟 12个成员国。 制作会旗的目的是表示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 增强人们对欧盟和欧洲同一性的印象。 1993年 11月 1日,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1991年 12月 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 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 3、济政治实体过渡。 从经济领域开始,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加强。 1、原因: 2、联合过程 : 3、影响: (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从 20世纪 70年代起,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对外尽量 “ 用一个声音说话 ” ,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 3)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4)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1、原因: 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 1)经济恢复发展 4、的原因 : (阅读归纳) ( 2)结果: 到 20世纪 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史实: 20世纪 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 1945年 8月,美国投掷原子弹后,日本广岛一片废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原因归纳 内因: 除生产关系中的 封建落后因素。 进先进科学技术。 外因: 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示意图 日本新干线列车 日本的汽车工业 时间 日本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意大利 19521960年 9611970年 料:各国经济增长率()比较 1、原因: 经济的发展和实力 5、的增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 1)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 ( 2)结果: 2、史实: 3、影响: 3、影响 国际中与美国既有联盟亦有摩擦。 美、西欧三足鼎立。 治大国”的目标。 20世纪 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20世纪 70年代,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种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日本经济的崛起给我们什么启示 1、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3、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4、以经济建设 6、为中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1)原因: 政治基础: 二战后 ,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 获得独立。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 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 ,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1)原因: ( 2)标志: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举行 (时间、地点、倡议国、斗争目标等) ( 3)意义: 首届不结盟国家会议会场 铁托 不结盟运动的标志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1)原因: ( 2)标志: ( 3)意义: 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 7、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20世纪 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 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标志着 广大发展中国家 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 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不结盟运动的概况 1、创始人 2、成立 3、原则 4、任务: 5、影响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独立、自主、非集团、不结盟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世界格局多极化 铁托、尼赫鲁、纳赛尔 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1)原 8、因: ( 2)标志: ( 3)意义: 2、中国的振兴: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建立 恢复发展 文革挫折 改革开放 和平崛起 中国成为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极 西欧的联合 日本的崛起 不结盟运动 中国的振兴 强大的美国 强大的苏联 实力迅速上升 实力相对下降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小结 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 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1、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的振兴,这些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2、多极化趋势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系格局。 3、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 9、化的冲击,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因而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4、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虽然瓦解,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也没有最终形成,直到今天,仍处于向多极化演变的过程中。 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 1、 美国和苏联 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 2、 西欧 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 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开展竞争。 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战后 日本 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格局。 日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 10、影响力越来越大。 4、 不结盟运动 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5、改革开放使 中国 迅速崛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总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 1958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合一 1967年 欧 洲 共 同 体 发展 共同的农业政策 欧洲一体化进程 统一关税与外贸 趋向货币一体化 趋向政治一体化 共同的外交政策 趋向军事一体化 欧洲一体化有何特点。 成员国不断增加 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发展到多种经济领域 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外交军事领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