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同课异构课件(2)内容摘要:
1、第 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阅读并思考: 1、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怎样发生的。 3、为什么说当今的世界和平与动荡并存。 原因是什么。 4、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怎样的发展。 一、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二、 和平与动荡并存 三、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 1)含义: 东欧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 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 2)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3)简况: 东德并入西德,两德统一( 1990年) ( 4) 原因 2、苏联解体 ( 1)原因 第 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波兰( 1989) 一、东欧剧变 2、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2、苏联解体 ( 1)原因 1985年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 面; 1988年起,转而政治改革。 直接原因 累了大量矛盾 根本原因 和平演变 ” 外部原因 ( 2)苏联解体( 1991年) ( 3)影响: 两极格局瓦解 ( 4)教 训 【 问题拓展 】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 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 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努 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 和文化生活水平。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 1)含义: ( 2)实质: ( 3)简况: ( 4)原因 内 因: 搬 3、苏联模式,阻碍了经济发展, 导致社会动荡; 根本原因 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 . 外 因: 新思维 ” 改革的影响; 和平演变 ” 政策 我们为何用 “ 剧变 ” 来形容。 东欧剧变是迅速的。 粗略地计算,波、匈风云翻卷了七个月,民主德 国的政局变化大约经历了 70天,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 利亚的变化仅经历了 7个星期,而罗马尼亚的 “ 倾覆 ” 只 发生在 7天之内。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 . 这样,戈尔巴乔夫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趋于接近”,接着又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推行西方的多党 4、制。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 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造成了 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了局势动荡,直至苏联解体。 其实,戈尔巴乔夫曾经面临着许多的改革选择,他本人的改革初衷并非就是瓦解前苏联,但是,却被 美国精心诱导 走上了毁灭之路。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初期,也曾尝试类似中国的渐进的改革道路,如加强激励机制、企业扩权和租赁制等等,但是,随着 西方精心灌输的规范化改革药方流传 ,人们心气浮躁地很快被误入了改革歧途。 这些国家 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 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 5、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后来,一些国家虽然搞了一轮又一轮改革,有的未触动经济体制中根本问题,有的则根本偏离方向,均未收到预期效果。 共产党内出现严重的思想混乱,大批党员退党,使党丧失了战斗力。 把意识形态的渗透放在首位,他们利用新闻媒介造谣惑众,破坏社会主义声誉,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 利用经济贸易、技术援助,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 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干涉东欧各国的内政,支持和扶植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动势力。 利用宗教势力削弱社会主义力量和煽动群众不满情绪。 这些手段致使东欧国家共产党下台,政权变色。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 6、的改革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激化各种矛盾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3) 不断深化改革 , 解放生产力。 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 会主义方向 ,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1)从本国国情出发 ,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苏联东欧剧变的经验教训 ( 4) 重视国内民族问题 ,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 ,反对强权 政治。 ( 6)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 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 设 , 坚持党 7、的群众路线。 ( 7) 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 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苏联的解体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变化,北约东扩,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其次 , 苏联解体加速了欧洲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的分裂过程 , 如南斯拉夫的分裂。 其三 , 苏联的解体加速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 为欧盟和北约扩大创造了条件 , 也为欧洲摆脱美国而成为独立的力量提供了前提。 最后,苏联的解体对欧洲科学社会主义事业是严重打击,使得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面临更大的困难。 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只是 表明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遭受重 8、大挫折。 2、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实力敌视、遏制乃至颠覆社会主义国家。 这些因素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3、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改善。 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族、宗 教、领上等矛盾相继爆发。 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 端,使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增加。 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1、和平: 美苏激烈的军备竞赛结束,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2、动荡 9、 ( 1)原因: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和平 2、动荡 ( 1)原因: ( 2)表现: 民族冲突: 南斯拉夫内战等 领土争夺:巴以、印巴等 宗教矛盾:民族冲突多混杂宗教冲突 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2001年 911事件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 (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 2)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 3)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2、 表现 : 美国的霸权主义 1、新干涉主义: 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资本主义价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来推行美国主导全球的战略。 巩固美国在全球的霸权。 10、2、单边主义: 小布什上台以来,凭借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推行“我怎么合适就怎么来”的政策,表现有:部署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拒绝执行国际社会为防止全球变暖而达成的 京都议定书 ,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协议,批准向台湾出售先进的武器;绕开联合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等行径。 3、对伊拉克的战争 2003年 1月 28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发表国情咨文讲话中指责伊拉克隐瞒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003年 3月 20日,美国宣布对伊作战。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 2、表现: ( 1)欧盟的建立及发展: 冷战”的结束,为欧洲的统一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b. 过程: 1992年 ,欧共体各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 11、特正式签 订了 欧洲联盟条约 ,目的是使欧洲一体化向 纵 深发展,成立欧洲政治及经济货币联盟。 1993年 ,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 欧盟总部大楼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 2、表现: ( 1)欧盟的建立及发展 ( 2)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 3)俄罗斯 : (4)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政治: 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 位 军事: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经济:国内经济的不断好转 3、特点: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 势进一步发展 思考: 新的格局形成了吗。 为什么。 当今世界形势的主流 12、什么。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江泽民 世界新格局尚未出现的原因 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力量,自身都处在较大的变化之中,一时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局面。 当今世界形势的主流是 和平与发展。 日本 美 西欧 日 俄 中 基本特点 : “ 一超多强 ” 二次大战后至上世纪 80、 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尔塔体系确立,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 战开始; 0年代开始,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 其中,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开始形成。 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华约 ” 解散, 雅 13、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出现 “ 一超多强 ” 的局面。 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 A、 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号 B、 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 C、 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2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弊 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 B 3、关于 20世纪 80年代末开始的东欧剧变,下列表述与事 实不符的是 4东欧剧变最主要的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B苏联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C自身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 D民主法制受破坏,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5东欧剧变的最主要教训 A社会主义道路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B要进行改革开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要时时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D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 6、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在于 7、下列关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说法正确的是: 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总趋势是多极化不断加强; 多极化格局已经最终形成; 目前存在美、欧、日、俄、中五个主要力量中心 A.。(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同课异构课件(2)
相关推荐
读这四种假说。 (屏幕拉到文档中的表格处) 师: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分成四组研读。 (老师安排学生分组) (学生研读,老师巡回指导) 几分钟后,让各组推荐一名打字快的学生 ,到讲台上完成表格。 师:这四种假说,你赞同那种或几种假说。 反对那种假说。 如果都不赞同,也可以自立门户,创立自己的学说。 (学生热烈地讨论) 生:肉食性动物如虎、狮子,经常见到亲子间玩耍的场面。
1、第 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原因: 2、含义: 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表现: 戈尔巴乔夫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趋于接近”,接着又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推行西方的多党制。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 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造成了 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了局势动荡,直至苏联解体。
1、第 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 从盟友到对手) 二 美苏“冷战”) 三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资本主义世界 社会主义世界 一 从盟友到对手) 西欧、 普遍衰落 美国 : 苏联: 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霸主 成为唯一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日本: 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并向社会主义过渡 欧洲是二战的主战场,战争给欧洲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 战后欧洲的形势非常严峻
1、 教材 分析 目标 分析 教学 程序 教学 方法 板书 设计 教 材 分 析 这节课是新教材高二第二学期 11 4“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应用 1教学内容 教 材 分 析 本节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认识 , 是从初中平面几何的定性作图,过渡到了高中解析几何的定量计算,其学习平台是学生已掌握了直线倾斜角、斜率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 认识常用课堂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3.听赏歌曲《吹芦笙》。 教学目标: 1.能有兴趣地听喜乐,并知道《吹芦笙》是表现哪个民族的儿童歌曲。 2.能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3.认识碰铃与响板,并知道正确的演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1.教师挂出中国地图和长江、黄河风景图,介绍长江、黄河
1、 1、 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各个面的面积之和。 探究 棱柱、棱锥、棱台也是由多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它们的展开图是什么。 如何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由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平面图形,棱锥的侧面展开图是由三角形组成的平面图形,棱台的侧面展开图是由梯形组成的平面图形。 这样,求它们的表面积的问题就可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