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点到直线的距离》ppt课件(3)内容摘要:
1、 教材 分析 目标 分析 教学 程序 教学 方法 板书 设计 教 材 分 析 这节课是新教材高二第二学期 11 4“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公式应用 1教学内容 教 材 分 析 本节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认识 , 是从初中平面几何的定性作图,过渡到了高中解析几何的定量计算,其学习平台是学生已掌握了直线倾斜角、斜率、直线方程和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等相关知识对本节的研究,为以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圆锥曲线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 承上启下 的重要作用 地位与作用 学情分析 我校高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利用代数方法研究 2、几何问题的能力我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较活跃,但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 标 分 析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目 标 分 析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目 标 分 析 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体会 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的数学研究方法,提高观察、类比、抽象、概括、数形结合等能力 . 2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优化数学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 标 分 析 2教学目标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思路;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 3、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用向量的方法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3教学重、难点 目 标 分 析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 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的教学策略,利用类比归纳的思想,由浅入深,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三种不同思路同时,借助于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逐步深入的课堂练习,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难点突破 目 标 分 析 3教学重、难点 教 学 方 法 教 法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考虑到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等特征 ,主要采用 启发式教学法和 类比发现式 教学模式,从学生熟知的实际生活背景出发,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 4、动;考虑到公式的推导过程含有字母运算,比较抽象,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因此采用 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设计三个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层层展开,步步深入。 教 法 利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 ,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学法 在教学中始终坚持“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原则,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究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的氛围中,认识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知识的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步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识结构。 总之,本堂课倡导的是:以“ 主动参与、乐 5、于探究、交流合作 ”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 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 师生互动 探究问题 类比联想 解决问题 即时训练 巩固新知 新课引入 图片展示 新课讲解 由特殊到一般 记忆公式 练习反馈 总结反思 提高认识 共同小结 知识回顾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环节 1 设计意图 :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为教学背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几何要素 “点到直线的距离”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欣赏地质勘探、铁轨宽度、人离高压电线的安全距离等生活图片,并给出一个具体实例:当火车在高速行驶时,如果旅客离铁轨中心的距离小于 可能被吸入车轮下而发生危险 . 创设情境 教学程序 环节 2 师生互动 6、 (4, 2) 如何求点 到直线 的距离。 (2, 0)P 0环节 2 师生互动 问题 2 如何求点 到直线 的距离。 2 2 0设计意图 :为了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学生会面临比较抽象的字母运算,通过设置两个由浅入深的具体问题,使学生能够类比思考,为后面推广到一般情况作好铺垫 问题 1 如何求点 到直线 的距离。 (2, 0)P 0 2 , 0l x y 师生互动 方法 1 利用定义 方法 2 利用三角函数 方法 1 利用定义 方法 2 利用三角函数 过 程 设 计 (4, 2)P: 2 2 0l x y4 , 2P 如何求点 到直线 的距离。 2 2 0问题 3 如何求点 到直线 的距离 7、。 00( , )P x y 220A x B y C A B 0方法 利用定义 方法 利用三角函数 l y C 00,P x y Q 类比联想 M 设计意图: 有了前面两个由浅入深具体问题的铺垫,学生面临比较抽象的字母运算时能够类比思考,化难为易 过 程 设 计 l y C 00,P x y 方法 利用向量 c o c o c o 过 程 设 计 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点 到直线 ( )的距离为 00( , )P x y 0y C 0 、 不 同 时 为0022A x B y 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例 1 求点 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53)2( 设计意图 :通过给出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在练习中强化学生 8、对公式的记忆和应用 ,同时注意公式使用的条件 53 ( (3432)4( ,3( 直线 经过点 P ,且 A 到 的距离等于 1,求直线 的方程 设计意图 : 通过对学生在设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产生的漏解问题,鼓励学生寻找思维上的漏洞,使学生在 “错误体验”中加深记忆,突出几何直观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补充的学习能力,增强思维的批判性。 l )1,2( )2,1(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中不同的推导方法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应用前提 环节 5 总结反思 课后作业 推导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公式 (设计意图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类比化归的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迁移能力 ) 教材 ) 板 书 设 计 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 1问题 1 如何求点 到直线 的距离。 方法 方法 2问题 2 如何求点 到直线 的距离。 3问题 3 如何求点 到直线 的距离。 方法 利用定义 方法 利用三角函数 方法 利用向量的数量积 4典型例题 例 1 例 2 5课堂小结 6课后作业 (2,0)P 0(4,2)P 2 2 000( , )P x y 2200A x B y C A B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点到直线的距离》ppt课件(3)
相关推荐
1、第 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阅读并思考: 1、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怎样发生的。 3、为什么说当今的世界和平与动荡并存。 原因是什么。 4、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怎样的发展。 一、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二、 和平与动荡并存 三、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 1)含义: 东欧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
读这四种假说。 (屏幕拉到文档中的表格处) 师: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分成四组研读。 (老师安排学生分组) (学生研读,老师巡回指导) 几分钟后,让各组推荐一名打字快的学生 ,到讲台上完成表格。 师:这四种假说,你赞同那种或几种假说。 反对那种假说。 如果都不赞同,也可以自立门户,创立自己的学说。 (学生热烈地讨论) 生:肉食性动物如虎、狮子,经常见到亲子间玩耍的场面。
1、第 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原因: 2、含义: 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表现: 戈尔巴乔夫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趋于接近”,接着又从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发展到推行西方的多党制。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 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造成了 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导致了局势动荡,直至苏联解体。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 认识常用课堂打击乐器碰铃、响板。 3.听赏歌曲《吹芦笙》。 教学目标: 1.能有兴趣地听喜乐,并知道《吹芦笙》是表现哪个民族的儿童歌曲。 2.能有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3.认识碰铃与响板,并知道正确的演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1.教师挂出中国地图和长江、黄河风景图,介绍长江、黄河
1、 1、 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 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各个面的面积之和。 探究 棱柱、棱锥、棱台也是由多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它们的展开图是什么。 如何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棱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由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平面图形,棱锥的侧面展开图是由三角形组成的平面图形,棱台的侧面展开图是由梯形组成的平面图形。 这样,求它们的表面积的问题就可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
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 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 ,本政府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 ① 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后我们采取了 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