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点到直线的距离》ppt课件(2)内容摘要:
1、点到直线的距离 Q P y x o l 思考 :已知点 P0(x0,直线 l:y+C=0, 怎样求 点 ? 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图, 是指从点 线段 中 当 A=0或 B=0时 ,直线方程为y=x= Q Q x y o x=(x0,10 10 y o y=x0,x P (x0,(x1,(1)点 P()到直线 3x=2的距离是 _. (2)点 P()到直线 3y=2的距离是 _. 练习 1 3534下面设 A0,B 0, 我们进一步探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 思路一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 P y x o l Q Q x y P(x0,O L:y+C=0 思路二 构造直角三角形求其高 . R S 2、练习 2 3、求点 2)到直线 2x+的距离 . 1、求点 A( 3)到直线 3x+4y+3=0的距离 . 2. 求点 B( 7)到直线 12x+5y+3=0的距离 . P0(x0,直线 l:y+C=0的距离: 2200 |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题分析 例 6:已知点 A(1,3),B(3,1),C(),求的 面积 x y O A B C h y x o l2 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是指夹在两条平行直线间的 公垂线段 的长 .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例 7、求证:两条平行线 x+1=0与 y+的距离是 2221 Q P =0和 2的距离是 _; 和 6=0的距离是 _. 练习 3 53531413132练习 4 1、点 A(a,6)到直线 x+y+1=0的距离为 4,求 2、求过点 A( 1,2),且与原点的距离等于 的直线方程 . x+1=0与 y+的距离是 22212200+=(x0,到直线 y+C=0 的距离公式是 当 A=0或 B=0时 ,公式仍然成立 . 小结 练习 4 (a,6)到直线 x+y+1=0的距离为 4,求 ( 1,2),且与原点的距离等于 的直线方程 . 22。(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 《点到直线的距离》ppt课件(2)
相关推荐
“ 苏联 ” 全称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到 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那么,苏联的社会主义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 斯大林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列宁逝世( 1870—— 1924) 投影图片: 1922年列宁和斯大林在一起 师: 1924年 1月列宁逝世,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分析材料:斯大林的讲话。
期新中国外交方针 的调整 教学思路 : [教学过程 ] (导入①) 录相《石广生部长在中国加入 WTO后的现场讲话》 (导入②) 历史照片《周恩来与尼克松的握手》教师带感情地朗读《尼克松回忆录》中的一段描写。 (导入③) 学生模拟尼克松发表计划访问北京的电视讲话。 (导入④) 复习旧课 [讲 授新课 ] 一、 中美关系正常化 [议一议 ] 从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到尼克松主动与周恩来握手
D (二)合作交流 8.李明自习课上与其他同学讲话,老师让他读一读邱少云的事迹,其用意是让他学习( ) A.集体主义精神 B.艰苦奋斗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9.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①抗美援朝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④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⑤ 中国军事、经济实力强大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学习和探究新课 十一届三中全会 1 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当时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因此,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的 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毛泽东个人所做的决策和指示。 )教师指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1、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什么叫直观图 ? 把空间图形画在平面内,使得既富有立体感,又能表达出图形各主要部分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的图形 B C D A BCDA 画直观图的方法: 斜二侧法 1、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 . A D E B F C M O x y N ABMCNEDy规则: ( 3)已知图形中平行于 直观图中保持长度不变;平行于 度为原来的一半 ( 2)已知图形中平行于
1、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课前练习 新课 随堂练习 小结 小测 作业 3、下图是一个长方体,则 B ,则 AD所在的直线所成的角是 度;若 B=30, 则 A 度。 一、课前练习 1、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 、。 2、相交直线的特点是 共面; 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平行直线的特点是: ; 异面直线的特点是:。 A B C D A B C D 30 相交 平行 异面 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