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选修四 4.1《原电池》ppt课件(2)内容摘要:
1、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原电池 电化学 : 研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换的 装置、过程 和 效率 的科学。 过程及装置分按电化学反应 2. 借助电流而发生反应及装置 (如 :电解池 ) 1. 产生电流的化学反应及装置 (如 :原电池等 ) 第 1节 : 原电池 第 1 课 时 一、原电池的基础知识 把 化学能 转变为 电能 的装置 理解: 外形无外加电源 自发的 氧化还原反应才可能被设计成原电池 复习回顾 n 稀硫酸 - H+ H+ 2 负极 正极 2H+22 总反应式 : H+= 负 正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现象 : 锌棒溶解,铜棒上有气泡 A 原电池工作原理 n - H+ H+ 负极 2、 正极 阳离子 阴离子 正极 负极 电池工作原理 A 1)有两种 活泼性不同 的金属(或一种是 非金属单质或金属氧化物)作电极。 ( 2)电极材料均插入 电解质 溶液中。 ( 3)两极相连形成 闭合 电路。 自发进行 氧化还原 反应 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两极一液成回路,氧化还原是中心 判断下列装置哪些属于原电池 n 1) 石墨 石墨 2) n 石墨 ( 3) 2 4) n 5) n 6) 7) 理论上应看到只在铜片上有大量气泡,实际上锌片上也有大量气泡产生,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最终又会造成什么后果。 怎样避免和克服呢。 A 稀 片 铜片 想一想。 提出问题: 上图是将锌片和铜片置于稀硫酸的原 3、电池,如果用它做电源, 不但效率低,而且时间稍长电流就很快减弱,因此不适合实 际应用。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有没有什么改进措施。 学生讨论: 造成的主要原因: 锌片不纯, 以及铜极上聚集了许多氢气泡,把铜极跟稀硫酸逐渐隔开,这样就增加了电池的内阻,使电流不能畅通。 一、对锌铜原电 池工作原理的进一步探究 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现象 【 交流 研讨一 】 让锌片与稀硫酸 不直接接触 u A。 改进 如何改进原电池装置。 稀硫酸 n A 【 观察与思考 】 【 结论 1】 改进后的原电池装置 提高了能量转换率 u A 稀硫 酸 n A u A 【 交流 研讨二 】 改进后的原电池装置 还有什么优点 4、。 【 结论 2】 改进后的原电池装置 化学能不会自动释放 【 启示 】 氧化剂和还原剂 不直接接触 也能发生反应 改进 实验探究二 请根据反应 : 计一个原电池装置,标出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 ,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 液 且两个电极上都有红色物质析出 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但随着时间的延续,电流表指针偏转的角度越来越小,最终可能没有电流通过。 负 正 负极 2正极 2u 即无法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按下图所示 , 将置有锌片的 什么现象 ? 电流计指针不偏转,且铜片和锌片上均无明显现象(即 :无电子定向移动) 探究实验二:改进方案 n 上述装置构成了原电池吗。 为什么。 ( 溶液不保持电中性) 5、 实验探究二:方案改进 盐桥 A 设计如下图(书 示的原电池装置,结果如何呢。 你能解释它的工作原理吗。 盐桥: 在 盐桥: 在 实验三(书 71页实验 4 实验探索 实验现象: 分析 :改进后的装置为什么能够持续、稳定的产生电流。 盐桥在此的作用是什么。 有盐桥存在时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即有电流通过电路。 取出盐桥,电流计指针即回到零点,说明没有电流通过。 盐桥制法: 1)将热的琼胶溶液倒入 注意不要产生裂隙 ),将冷却后的 2)将形管,用棉花都住管口即可。 盐桥的作用: ( 1)使整个装置 构成通路 ,代替两溶液直接接触。 得出结论 由于盐桥(如 存在,其中阴离子 离子 K+则向 别中和过剩 6、的电荷,保持溶液的电中性,因而放电作用不间断地进行,一直到锌片全部溶解或 乎完全沉淀下来。 若 电解质溶液与 用 ( 2) 平衡电荷。 在整个装置的电流回路中,溶液中的电流通路是 靠离子迁移完成 的。 取出盐桥, 入 多而带正电荷。 同时, 变为 使得 液不保持电中性,这 两种因素均会阻止电子从锌片流向铜片,造成电流中断。 二、由两个半电池组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 1)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不同区域进行,再以适当方式连接,可以获得电流。 在这类电池中,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 在原电池的内部,两极浸在电解质溶液中, 7、并通过阴阳离子的定向运动而形成内电路。 ( 2)探究 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用导线和盐桥分别将两个半电池连接在一起 设计盐桥原电池的思路: 还原剂和氧化产物为 负极 的半电池 氧化剂和还原产物为 正极 的半电池 2根据电极反应确定合适的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 外电路 用导线连通,可以接用电器 内电路 是将电极浸入电解质溶液中,并通过 盐桥 沟通内电路 能产生稳定、持续电流的原电池应具备什么条件。 小结 第 1节 : 原电池 第 2 课 时 复习: 3. 两个电极相连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并 形成闭合电路 ; 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或非金属 )导体作 电极 ; 二 一 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三 8、 1. 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 (如:活泼金属 )作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 用不 活泼物质 作正极 ,从外电路得到电子。 2. 原电池在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向正极,而氧化剂从正极上得到电子,两极之间再通过 盐桥 及原电池内部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定向运动形成的内电路 构成有稳定电流的闭合回路。 n+2设计出两种原电池,画出原电池的示意图,并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参考答案 (+) (-) G 负极 ( : 氧化反应 ) 正极 ( ) : 22 还原反应 ) (+) (-) 盐桥 G C 负极 ( : 氧化反应 ) 正极 ( ) : 22 还原反应 ) ( 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判断 9、电极反应。 ( 2)、根据电极反应确定合适的 电极材料 和 电解质溶液 巩固练习: Cu(s)=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极 ; 电解质溶液 ; (2)银电极为电池的 极, 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 ; (3)外电路中的电子是从 电极流向 电极。 银 正 2 +2e = 2u - 2e = - - 2+ 3. 用铜片、银片、 溶液、 线和盐桥(装有琼脂 型管)构成一个原电池。 以下有关该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在外电路中,电流由铜电极流向银电极 正极反应为: 实验过程中取出盐桥,原电池仍继续工作 将铜片浸入 A B C D 电池正负极判断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一般 负极 的金属 正极 的金属或 导体,以及某些金属氧化物 可以理解成: 与电解质溶液反应 练习: 是正极, 是负极 是正极 是负极 l g 活泼性强 活泼性弱 非金属 负极 流)流动的方向判断 电子由 流出,流入 ; 电流由 流出,流入。 负极 正极 正极 负极 流)流动的方向判断 负极 电子,发生 反应 正极 电子,发生 反应 失 得 氧化 还原 流)流动的方向判断 阴离子向 极移动(负极带正电荷) 阳离子向 极移动(正极带负电荷) 负 正。(人教版)化学选修四 4.1《原电池》ppt课件(2)
相关推荐
1、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一、金属的腐蚀 1、概念: 指金属及其合金跟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发生化学反应被氧化而损耗的过程。 2、金属腐蚀的实质: 金属原子失电子被氧化,表示为: n+ 3、影响: 金属被腐蚀后,在外形、色泽以及机械性能等方面都将发生变化,会使机器设备、仪器、仪表的精密度和灵敏度降低,影响使用以致报废。 4、类型: 请比较下列现象的异同。 铁均被腐蚀
1、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第二节 化学电源 发明电池的故事 伏特是意大利帕维亚大学的研究电学的物理学家。 有一天,伏特看了一位名叫加伐尼的解剖学家的一篇论文,说动物肌肉里贮存着电,可以用金属接触肌肉把电引出来。 看了这篇论文,伏特非常兴奋,便决定亲自来做这个实验。 他用许多只活青蛙反复实验,终于发现,实际情况并不像加伐尼所说的那样,而是两种不同的金属接触产生的电流,才使蛙腿的肌肉充电而收缩。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 树梅花 廿 一枝, 七子团圆月正半, 除百零五便得知。 它的意思是说:将某数(正整数) 除以 3 所得的余数乘以 70,除以 5 所得的余数乘以 21,除以 7所得的余数乘以 15,再将所得的三个积相加,并逐次减去 105,减到差小于 105为止。 所得结果就是某数的最小正整数值。 用上面的歌诀来算 《孙子算经》中的问题 ,便得到算式: 270+ 321 +215=233
1、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钢铁生锈 金属的腐蚀在生活中非常普遍 铜器生锈 铜器表面生成铜绿 金属腐蚀 我国作为世界上钢铁产量最多的国家( 2005年全国生产钢材 ,每年被腐蚀的铁占到我国钢铁年产量的十分之一,因为金属腐蚀而造成的损失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 2%4%;约合人民币: 3000亿元(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 15万亿元)。 根据调查结果,一般说来
3x y x y x y . 讨论:其它方法 (数形结合法) 2. 教学不等式的证明: ① 出示例 2:若 ,xy R , 2xy,求证: 112xy. 分析: 如何变形后利用柯西不等式。 (注意对比 → 构造) 要点: 2 2 2 21 1 1 1 1 1 1 1( ) ( ) [ ( ) ( ) ] [ ( ) ( ) ]22x y x yx y x y
设实根为 t,则 t2+(2+i)t+2xy+(xy)i=0 即 (t2+2t+2x y)+(t+xy)i=0 由 ② 得 t=yx代入 ① 得 ( yx)2+2(yx)+2xy=0 即 (x1)2+(y+1)2=2„„③ ∴所求点的轨迹方程为 (x1)2 +(y+1)2=2,轨迹是 以 (1,1)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 (2)由③得圆心为 (1,1),半径 r= , 即│ t+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