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件(1)内容摘要:

1、1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其现象等。 知识点 1 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1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_,通过实验以及对_的观察、 _和_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实验 实验现象 记录 分析 明化学实验器具 明合成物质的有效方法 造分离物质的方法 图 1国古代的炼 2、丹设备 西方 18世纪中叶的化学实验室 (1747年 ) 图 1瓦锡纪念馆一角 一、对蜡烛及燃烧探究 观察与描述 蜡烛及燃烧探究 石蜡 烛芯 蜡烛 一、对蜡烛及燃烧探究 知识点 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 【实验探究】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燃着时 熄灭后 无色 固体 有特殊芳香味 质软 密度比水小 难溶于水 蜡烛安静、持续燃烧,火焰会随气流闪烁,摇晃,火焰上方有黑烟,火焰分三层,上层黄色且明亮,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 有白烟生成,点燃白烟 蜡烛又被重新点燃起来 【归纳】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 1)关注物质的 _,如石蜡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 3、理性质;石蜡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 ( 2)要关注物质的 _,如石蜡燃烧时是否熔化等; ( 3)要关注物质的_,如发光、放热、有气体生成等。 性质 变化 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例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 、 、 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 1以看到火柴梗的 _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 _层温度最高。 (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 4、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的物质中有 _。 【解析】 : 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火柴梗的外边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的温度最高;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小 外焰、内焰、焰心 a 外 水和二氧化碳 练习: 一、有三位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请填写下列空格。 1、小明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到蜡烛浮在水面上 5、。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_,石蜡的硬度 _。 (填“大”或“小”) 小 小 2、小强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分 _、_、 _三层,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 1以看到火柴梗的两侧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 _温度最高。 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3、小华将一支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 _出现,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 _,振荡,出现浑浊现象。 结论:蜡烛燃烧后有 _和 _生成。 水雾 澄清石灰水 水 二氧化碳 练习: 注物质的性质 v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 v化学性质: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注物质的变化 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即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性质或变化,而是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微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