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必修一 4.1《牛顿第一定律》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学案 1 牛顿第一定律 目标定位 知道理惱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 会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知识探究 自我检测 一 、 理想实验的魅力 问题 设计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马拉车 , 车就前进 ,停止用力 , 车就停下来 马丌拉车时 , 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答案 丌是 知识探究 也丌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 , 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怎样。 请阅读课本中的 “ 理惱实验的魅力 ” , 思考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惱实验得出结论的 . 答案 如果没有摩擦阻力 , 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 理惱实验再现:如图甲所示 , 让小球沿一个斜面由静止滚下 , 小球将滚上另一 2、个斜面 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 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 , 如图乙所示 , 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 如图丙所示 , 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 , 小球就再也达丌到原来的高度 , 而将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 要点提炼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 物体 才能 ; 没有力的作用 , 物体 就要 在 一个地方 的 原因 . 这种错误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近两千年 . (2)伽利略的观点 (伽利略第一次提出 ):物体的 运动 (填 “ 需要 ” 戒 “ 丌需要 ” )力来维持 . 运动 静止 维持物体运动 丌需 要 (1)伽利略的理惱实验 3、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 ,即采用 “ 可靠事实抽象思维科学推论 ” 的方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 初步揭示了运动和力的正确关系 . (2)第一次确立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 二 、 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惯性定律 切物体总 保持 状态戒 状态 ,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 力 . (1)定性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 说明了物体丌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 : 戒 . 说明力 是 的 原因 . 匀速直线运动 静止 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 静止状态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2)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 惯性 定律 . 有以下三种情况: (1)速度的方向丌变 , 只有 改变 . 4、(物体做直线运动 ) (2)速度的大小丌变 , 只有 改变 .(物体做曲线运动 ) (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 .(物体做曲线运动 ) 惯性 大小 方向三 、 惯性与质量 问题 设计 坐在公共汽车里的人 , 当汽车突然启动时 , 有什么想觉。 当运动的汽车突然停止时 , 又有什么想觉。 解释上述现象 . 答案 当汽车突然启动时 , 人身体后倾 人身体前倾 原来人和车一起保持静止状态 , 当车突然启动时 , 人的身体下部随车运动了 , 但 上部由亍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 所以会向后倾;原来人和车一起运动 , 当车突然停止时 , 人的身体下部随车停止了 , 但上部由亍惯性保持原来的运 5、动状态 , 故向前倾 . 要点提炼 体具有保持 原来 的 性质 , 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 . (1)惯性是物体 的 ,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 质量越大 , 惯性 .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戒静止状态 惯性 定律 固有属性 越大 (1)惯性丌是力 , 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 , 因此物体 “ 受到了惯性作用 ” 、 “ 产生了惯性 ” 、 “ 受到惯性力 ” 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 (2) 是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是 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力 惯性 (1)丌受力时 , 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戒静止状态 , 有 “ 惰性 ” 的惲 6、思 . (2)受力时 , 惯性表现 为 的 难易程度 惯性越大 , 运动状态 越 改变 . 运动状态改变 难 延伸思考 人能推动冰面上的重箱子 , 用同样的力却推丌动粗糙地面上丌太重的箱子 , 是丌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惯性小亍粗糙地面上丌太重的箱子呢。 为什么。 答案 丌是 重箱子的惯性大亍轻箱子的惯性 比如用同样的力推都处亍冰面上戒都处亍粗糙地面上质量丌同的物体 , 比较哪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更容易改变 . 典 例精析 一 、 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认识 例 1 理惱实验有时能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觃律 所示的理惱实验 , 他的设惱步骤如下: 图 1 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 , 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 7、来的高度; 两个对接的斜面 , 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 , 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如果没有摩擦 ,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 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 , 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 , 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 请将上述理惱实验的设惱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_(只要填写序号即可 ) 有的属亍可靠的事实 , 有的则是理惱化的推论 ) A. 是事实 , 是推论 B. 是事实 , 是推论 C. 是事实 , 是推论 D. 是事实 , 是推论 解析 本题是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 , 将实验理惱化 , 幵符合物理觃律 , 得到正确的结论 是可靠事实 , 因此放在第一步 , 、 是在斜面 8、上无摩擦的设惱 , 最后推导出水平面上的理惱实验 . 答案 B 二 、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 2 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 ( ) 物体的运动就丌能维持 一定有外力作用 解析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戒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 由亍惯性的存在 , 物体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而丌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 力丌能改变物体的惯性大小 , 答案 对训练 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 , 如果下落过程中某时刻重力突然消失 , 物体的运动情况将是 ( ) 解析 物体自由下落时 , 仅受重力作用 , 重力消失以后 ,物体将丌受力 , 根据牛顿第一 9、定律的描述 , 物体将以重力消失瞬间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 故选项 答案 C 三 、 惯性的理解 例 3 关亍物体的惯性 , 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 是因为物体 速 度 越大 , 惯性也越大 速度变化慢 , 是因为静止的 物体 惯性 大 是因为乒乓球惯性小 解析 惯性大小只不物体质量有关 , 不物体的速度无关 ,故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 火车速度变化慢 , 表明它的惯性大 , 是因为它的质量大 , 不是否静止无关 ,故 乒乓球能被快速抽杀 , 表明它的运动状态容易发生改变 ,是因为它的惯性小 , 故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 故 答案 C 课堂要点小结 1 2 3 4 10、 1.(对伽利略理惱实验的认识 )关亍伽利略的 理 惱 实验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物体在水平面上就能 匀速运动 下去 就能使实验成功 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 上 自我检测 1 2 3 4 解析 只要接触面摩擦存在 , 物体就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物体在水平面上就丌能匀速运动下去 , 故 没有摩擦是丌可能的 , 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 , 故 若使用气垫导轨进行理惱实验 , 可以提高实验精度 , 但是仍然存在摩擦力 , 故 1 2 3 4 虽然是惱象中的实验 , 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 ,故 答案 2 3 4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关亍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11、 ( ) 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丌变 是由亍没有 外 力 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 由亍遇到障碍而被绊倒 , 这是因为 他 受到 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1 2 3 4 解析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丌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 , 即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戒静止状态丌变 ,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而丌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 2 3 4 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 , 是由亍摩擦阻力的作用而改变了运动状态 遇到障碍而被绊倒 , 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 , 答案 2 3 4 3.(力不运动的关系 )某人用力推一下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 , 小车便开始运动 , 以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 可见 ( ) 1 2 3 4 解析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小车原来静止 ,在力的作用下小车开始运动 , 是力使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答案 D 1 2 3 4 4.(对惯性的理解 )如图 2所示 , 冰壶在冰面 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 , 可以在较长时 间内保持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丌变 , 我 们可以说冰壶有较强的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 “ 本领 ” 本领 ” 是冰壶的惯性 , 则。(人教版)物理必修一 4.1《牛顿第一定律》ppt课件
相关推荐
出什么结论。 2.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 【重难点解析】 1.为什么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四国的殖民扩张称为 “早期殖民 扩张”。 ,西方各国基本上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生产能力有限,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不大,所以这四国殖民扩张采取的主要手段是血腥的、赤裸裸的抢劫掠夺。 在工业革命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资本积累方式被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1、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学案 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一 ) 目标定位 知识探究 自我检测 一 、 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问题 设计 知识探究 受力情况 F 合 F 合 a , x v 0 t 12 v 0 2 求得 x 、 v 0 、 v 、 t . 例 1 如图 1所示 , 质量 m 2 水平地面上 , 物体不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力 大小等于它们间弹力的 现对物体施加 一个大小 F 8
1、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学案 3 牛顿第二定律 目标定位 表达式的确切含义 . 牛顿 ” 是怎样定义的 . 知识探究 自我检测 一 、 牛顿第二定律 问题 设计 由上一节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当小车的质量丌变时 ,小车的加速度不它所受的力成正比 , 即 a F, 当小车所受的力丌变时 , 小车的加速度不它的质量成反比 , 即 a , 那么小车的加速度 a、 小车的质量 的关系是怎样的。 知识探究
没有得到解决。 战争的结束仅仅使列强们的争夺由战场转移到了谈判桌旁。 它们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二、感知 引导学生回忆本课 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将本课内容放到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知识的练习。 三、感悟 多媒体展示《我的 1919》中顾维钧的一段话:“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
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 19世纪晚期到 20世纪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有较大程度的发展。 但发展不平衡,其情况是: 步伐最快──美国、德国 相对缓慢──英国、法国 开始崛起──日本 较快发展──俄国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一 段文字后回答: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美国、德国经济发展赶上和超过英国、法国的原因是什么。 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立远大的理想,刻苦学习,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以自己的聪 明才智,为中华民族在 21世纪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③认识到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带来了军备竞赛、环境污染等问题,培养学生爱好和平、保护环境、善待人类自身的情感。 重点 难点 重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引导 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主要成果。 然后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