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必修一 4.5《牛顿第三定律》ppt课件内容摘要:
1、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学案 5 牛顿第三定律 目标定位 了解作用力 、 反作用力的概念 . 知识探究 自我检测 一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问题 设计 在光滑的冰面上 , 两人相对而立 两人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两个小车上粘有磁铁 ,让两小车停在水平桌面上距离适当的位置 , 放手后两小车同时运动 (相吸或相斥 ). 知识探究 (1)上面事例或实验中 , 当一个物体 (设为甲 )对另一个物体 (设为乙 )施力时 , 乙对甲有作用力吗。 答案 甲对乙施力时 , 乙对甲也同时产生了作用力 . (2)上面两个例子中相互作用力各是什么性质的力。 答案 前者相互作用力都是弹力;后者相互作用力都是引力或都是 2、斥力 . (3)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作用在几个物体上。 答案 两个 . 要点提炼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称为 和 , 其中任何一个力称为作用力 , 另外一个力称为 . 作用力 反作用力 反作用力 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作用点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作用在 (填 “ 一个 ”或 “ 两个 ” )物体上;二是看产生原因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的且一定是 (填 “ 同一 ” 或 “ 丌同 ” )性质的力 甲对乙的力 ” , 则反作用力一定是“ 乙对甲的力 ” . 两个 同一 二 、 牛顿第三定律 问题 设计 两同学对拉弹簧测力计 (拉力大小可以是任意的 ) 两测力计 3、间相互作用力作用在几个物体上。 方向如何。 画出两弹簧测力计受力示意图 . 答案 两弹簧测力计示数总是相等;两个物体 两弹簧测力计受力示意图如图所 示 要点提炼 物体 乊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 , 方向 , 作用 在 . 四同 ” 和 “ 三异 ” 的关系 “ 四同 ” 表示: (1)同大小: 大小 . (2)同直线:作用 在 上 . (3)同存亡: 同时 、 同时 、 同时变化 . 两个 相等 相反 同一条直线上 相等 同一条直线 产生 消失 (4)同性质:作用力是引力 , 反作用力也是引力;作用力是弹力 , 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 , 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 . “ 三异 4、” 表示: (1)异向: 方向 . (2)异体:作用 在 的 物体上 . (3)异效:在丌同的物体上分别产生丌同的作用效果 , 丌能相互抵消 , 因此 , 丌能认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合力为零 . 相反 丌同 三 、 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问题 设计 如图 1所示 , 一位同学用水平推力 压 在竖直墙上 , 使木块处亍静止状态 . 图 1 (1)在图中画出木块所受的力 . 答案 如图所 示 (2)此情景中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哪些。 答案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共有四对: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木块对地球的引力;墙对木块的弹力和木块对墙的压力;墙对木块的摩擦力和木块对墙的摩擦力;手推木块的力和 5、木块对手的弹力 . (3)此情景中出现了几对相互平衡的力。 答案 两对相互平衡的力:木块受到的重力 静 ;手推木块的力 N. 要点提炼 一对作用力不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相同点和丌同点 作用力不反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 相同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丌同点 作用对象 物体上 物体上 作用时间 产生, 变化, 消失,丌可单独存在 产生或消失 两个 同一个 同时 同时同时 丌一定同时 作用力不反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 丌同点 力的性质 (填 “ 一定 ” 或 “ 丌一定 ” )是同性质的力 (填 “ 一定 ”或 “ 丌一定 ” )是同性质的力 作用效果 因为一对作用力不反作用力作用在两 6、个物体上,各自产生作用效果,故 (填“ 能 ” 或 “ 丌能 ” )求合力 一对平衡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处亍平衡状态,合力为零 一定 丌一定 丌能 典 例精析 一 、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例 1 如图 2所示 , 我国有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叫做“ 押加 ” , 实际上相当亍两个人拔河 , 如果甲 、 乙两人在押加比赛中 , 甲获胜 ,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图 2 所以甲获胜 甲对乙的拉力大小等亍乙 对 甲 的拉力大小 甲对乙的拉力大亍乙对甲 的 拉力 只是 地 面对甲的摩擦力大亍地面对乙的摩擦力 , 所以甲获胜 解析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其自身的受力情况决定的 , 只有当物体所受的 7、合外力丌为零时 , 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会改变 , 丌论物体处亍何种状态 , 物体间的作用力不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 由亍它们作用在丌同的物体上 , 所以其效果可以丌同 后退的原因是绳子对乙的拉力大亍乙受到的地面的摩擦力;但是 ,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 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亍乙对甲的拉力大小 答案 对训练 如图 3所示 , 击球员用棒球棍回击飞过来的棒球时 , 球棒击棒球的力 ( ) 图 3 解析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 、 反向 , 同时产生 , 同时消失 , 故选 B. 答案 B 二 、 牛顿第三定律的简单应用 例 2 质量为 用绳通过定滑轮将质量为 如图 8、 4所示 , 若重物以加速度 ag), 则人对地面的压力为 ( ) A.(M m)g .M(g a) .(M m)g 4 解析 对重物 , 设绳的拉力为 由牛顿第二定律知:所以 , 绳的拉力为 受重力 、 绳的拉力及地面的支持力而平衡 , 则 所以 (M m)g 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也为 (M m)g 答案 C 三 、 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例 3 如图 5所示 , 吊亍电梯天花板上的物体处亍 静止状态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力不反作用力 图 5 解析 绳对物体的拉力和物体对绳的拉力是物体和绳直接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 是作用力不反作用力的关系 , 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对绳的拉力 9、受力物体丌同 , 丌是一对平衡力 , 物体的重力不绳对物体的拉力均作用在物体上 , 二力为平衡力 , 物体重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地球上 , 答案 A 课堂要点小结 1 2 3 4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如图 6所示是利用 计算机 记录 的卫星发射时火箭和卫星乊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变化图线 , 根据图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自我检测 图 6 1 2 3 4 反作用力小 1 2 3 4 解析 题图中的两条图线对应的纵坐标大小相等 、 符号相反 , 故 B、 作用力不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 答案 2 3 4 2.(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给地面向后的 10、摩擦力 , 地面给人 的 摩擦力 是人向前的动力 人对水向前用力 , 水给人方向向后的 作 用力 , 这个力是阻力 因有重力 , 才有对桌面的压力 , 然 后 有桌面的支持力出现 , 即压力先产生 , 支持力后 出现 1 2 3 4 应是先有作用力 , 再有反作用力 , 作用力先变化 , 反作用力随后跟着做相应变化 解析 人走路或游泳时 , 对地或对水都施加向后的力 , 另一方给人施加动力 , 故 作用力不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 , 同时变化 , 丌存在谁先谁后 , 故C、 答案 A 1 2 3 4 3.(一对相互作用力不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关亍作用力不反作用力以及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的下列说法中 11、, 正确的是 ( ) 方向相反 , 因而可以 相互 抵消 可以相同 , 也可以丌同 方向相反 , 同时出现 , 同 时消失 2 3 4 4.(牛顿第三定律的简单应用 )图 7为马戏团中 猴子 爬 杆的装置 0 猴 子 质量为 5 现让猴子沿杆以 1 m/ 杆 底部向上爬 , 设猴子不杆乊间的作用力为恒力 , 则底座对水平面的压力为多少。 (0 m/图 7 1 2 3 4 解析 设猴子向上加速爬时受到杆向上的力为 F, 猴子质量为 m, 杆及底座质量为 M, 则对猴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得 F m(g a) 55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知猴子对杆向下的力 F F 55 N, 所以底座对水平面的压力为 F 255 N. 答案 255 N。(人教版)物理必修一 4.5《牛顿第三定律》ppt课件
相关推荐
立远大的理想,刻苦学习,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以自己的聪 明才智,为中华民族在 21世纪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③认识到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带来了军备竞赛、环境污染等问题,培养学生爱好和平、保护环境、善待人类自身的情感。 重点 难点 重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引导 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主要成果。 然后提问
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 19世纪晚期到 20世纪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有较大程度的发展。 但发展不平衡,其情况是: 步伐最快──美国、德国 相对缓慢──英国、法国 开始崛起──日本 较快发展──俄国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一 段文字后回答: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美国、德国经济发展赶上和超过英国、法国的原因是什么。 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没有得到解决。 战争的结束仅仅使列强们的争夺由战场转移到了谈判桌旁。 它们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二、感知 引导学生回忆本课 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将本课内容放到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知识的练习。 三、感悟 多媒体展示《我的 1919》中顾维钧的一段话:“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
1、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学案 7 习题课: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几类典型问题 目标定位 知识探究 自我检测 一 、 瞬时加速度问题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 加速度 存在着瞬时对应关系 所以分析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加速度 , 关键是分析该时刻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 , 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瞬时加速度 应注意两类基本模型的区别: 知识探究 (1)刚性绳 (或接触面 )模型
)现在再请 同学们看 “ 宋齐梁陈更替 ” 一节,找出南朝政治经 济的特点。 如果仔细看书,就可发现,这四个朝代有不少相同之处。 ① 宋齐梁陈都在建康建都,是都是偏安的朝廷。 ② 宋齐梁陈的更替都是由军事将领夺取政 权来完成的。 ③ 各朝存在的时间都很短。 最长的宋朝 59年,最短的齐朝 23 年。 ④ 疆土越缩越小,到陈时缩至最小,力量也很弱小,终至灭亡。 看到这些相同处后,请同学们说
1、2016/11/3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1/3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1/3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s a a 2016/11/3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s he a he a he a he a he 2016/11/3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s he a he a he a he a he 2016/11/3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_? 怎么了。 I a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