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3-1物理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ppt课件内容摘要:
1、教材分析 本章是高中阶段电学内容的开始 , 在整个高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具有承上 (力学 )启下 (电磁学 )的重要位置 本章的核心内容是电场的概念及描述电场特性的物理量 , 突出体现了电场的两个基本性质:一是电场的力的性质 从电荷在电场中受力的角度研究;二是电场的能的性质 从电场力做功使能量变化的角度研究 全章综合解说 教材从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入手 , 引入电场强度的概念 , 明确它是表示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然后 , 通过将静电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和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类比 , 得出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由位置决定的能量 电势能 在此基础上 , 同引入电场强度的方法相同 (比值定义法 ), 引入电场的另一种描述 2、 , 即电势的概念 这样 , 通过几个相关物理概念的讨论 , 完成对静电场性质的初步认识 本章知识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单元: 1 3节为第一单元 , 主要学习电学中两个最基本的定律 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 , 学习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 电场强度; 4 6节为第二单元 , 学习描述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电势 、 电势差 ,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7 8节为第三单元 , 主要学习电场知识的应用 电容器 、 电容 ,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运动和偏转所做的类平抛运动 , 还要了解静电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 库仑定律两个基本定律及电场强度 、 电势和电势 3、能 、 电容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本章难点:电场的概念及其特性的描述 、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综合运动分析及应用 本章内容总体来说比较抽象 , 概念 、 规律 、 方法多 , 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重视对基本概念 、 基本规律的理解 理解概念是掌握概念的前提 , 对比较抽象的概念 ,要注意理解它们的内涵和外延 , 要理解这些概念的相互关系 , 并且要适时地与力学中学生熟悉的概念比较 , 通过做适量的练习题 , 可以很好地理解 、 掌握这些抽象概念 , 这是学好本章知识的基础和关键 即便是立意比较新颖 、 能力要求也比较高的试题也是以这些基本概念 、 基本规律为基础的 学习方法指导 2 要重视 4、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 本章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比较多 , 研究方法主要有理想化模型法 、 比值定义法 、 类比法 、 合成分解法等 , 要在学习和做练习题时注意体会这些方法的具体运用场合 本章内容是力学知识的迁移 、 巩固和拓展 , 力学中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在电场中运动的粒子 , 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 可以与力学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平抛运动类比 , 加深对这些运动规律的理解 3 理清本章分析问题的两个角度 (1)力的角度:侧重于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处理问题 (2)能的角度:侧重于利用功能关系 、 能量守恒分析处理问题 第 1节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1 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且电荷 5、间存在相互作用 2 了解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 , 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3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 会运用该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要点一 电荷及原子结构 1 两种电荷 (1)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2)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物质的电结构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 电子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原子核正电荷的数量跟核外电子负电荷的数量相等 , 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较远位置表现为电中性 金属原子中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 , 往往会脱离原子 6、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 , 这种能自由活动的电子叫做自由电子 , 失去电子的原子便成了带正电的离子 3 物体带电 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 我们就说它带了电 , 或有了电荷 当物体内的正电荷数量多于负电荷数量时 , 物体带正电 , 反之 , 带负电 正电荷数量与负电荷数量相等时 ,物体不带电 有的同学误认为相互吸引的两物体一定带异种电荷 辨析: 除了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之外 , 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 这里的 “ 轻小物体 ” 可以不带电 要点二 起电的三种方式 1 摩擦起电 (1)摩擦起电的过程 由于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 , 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 7、物体 , 于是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 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如玻璃棒与丝绸摩擦时 , 玻璃棒容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硬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时 , 硬橡胶棒容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2)摩擦起电的本质 摩擦起电时 , 电荷并没有凭空产生 , 其本质是发生了电子的转移 , 所以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一定是同时带上性质不同的电荷 , 且电荷量相等 2 感应起电 (1)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 , 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 , 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 , 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 , 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的现象 (2)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导体带电的过程 8、 (3) 感应起电的操作步骤: 如图甲所示,使带电体 C ( 如带正电 ) 靠近相互接触的两导体 A 、 B 保持 C 不动,用绝缘工具分开 A 、 B 如图乙所示,移走 C ,则 A 带负电, B 带正电 若先移走 C, 再分开 A、 B, 则 A、 的作用下感应出的异种电荷会立即中和 , A、 感应起电的判断方法 (1)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 , 产生静电感应现象 ,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 , 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 (2)凡是遇到接地问题时 , 该导体与地球可视为一个导体 , 而且该导体可视为近端物体 , 带异种电荷 , 地球就成为远端导体 , 带同种电荷 3 接触起电 (1 9、)定义:一个物体带电时 , 电荷之间会相互排斥 ,如果接触另一个导体 , 电荷会转移到这个导体上 , 使这个导体也带电 , 这种带电方式称为接触起电 (2)本质:接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的转移 接触起电过程中电子转移的规律 (1)带正电荷的物体与带负电荷的物体接触 , 电子由带负电荷的物体转移到带正电荷的物体上 (2)带正电荷的物体与不带电的中性物体接触 , 电子由中性物体转移到带正电荷的物体上 (3)带负电荷的物体与不带电的中性物体接触 , 电子由带负电荷的物体转移到中性物体上 4 验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 当带电的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有一部分 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与金属球相连的两 10、个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因相互排斥而张开物体带电越多,电荷转移的越多,两金属箔片的斥力越大,张开的角度也越大 (2) 当带电体靠近但不接触验电器 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也可张开因为带电体会使近端金属球上感应出异种电荷,而远端箔片上会感应出同种电荷 ( 感应起电 ) ,在斥力作用下箔片张开 5 三种起电方式的区别 三种起电方式的本质都是电荷的转移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1)接触起电是用一个不带电的物体去接触另一个带电的物体 , 使电荷从带电物体转移一部分到不带电的物体上 , 带电总量不变 (2)摩擦起电是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 , 其中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 , 另一个物体获得电子而带负电 ,带 11、电总量为零 (代数和为零 ) (3)感应起电是将一个导体接近 (但不接触 )另一个带电体 , 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异的电荷 ,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 , 是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在带电体电荷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 使电荷重新分布 验证物体是否带电的两种方法 (1)将物体靠近轻小物体 (例如纸片 、 头发 ), 若能吸引轻小物体则带电 , 否则不带电 (2)将待检验物体靠近或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 若金属箔片张开则带电 , 否则不带电 要点三 电荷守恒定律 1 内容 电荷既不会创生 , 也不会消灭 , 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 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 12、转移过程中 , 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这个结论叫做电荷守恒定律 2 电荷守恒定律的另一种表述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 , 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3 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 (1)电荷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一样 , 也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守恒定律 (2)两种典型的摩擦起电现象:一是用丝绸摩擦玻璃棒 , 玻璃棒带正电;二是用毛皮摩擦橡胶棒 , 橡胶棒带负电 玻璃棒和橡胶棒上带的电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 而是通过摩擦使物体之间发生了电子得失的现象 , 符合电荷守恒定律 , 可以推断: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要带负电 , 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要带正电 (3)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金属球相接触 , 发生电荷中和 13、, 两球都不再带电 , 这个过程中两球所带电荷的总量并没有变 (为零 ), 电荷也是守恒的 (4)电荷守恒定律的广泛性:任何电现象都不违背电荷守恒定律 , 涵盖了包括近代物理实验发现的微观粒子在变化中遵守的规律 如:由一个高能光子可以产生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 , 一对正 、 负电子可同时湮没 、 转化为光子 在这种情况下 , 带电粒子总是成对产生或湮没 , 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有的同学误认为 “ 中性 ” 、 “ 中和 ” 的意义相同 辨析: 电中性的物体是有正 、 负电荷存在的 , 只是正 、 负电荷量的代数和为零 , 对外不显电性;电荷的中和是指等量异种电荷相互抵消而不带电的过程 , 使得 14、净电荷减少或为零 , 但正 、 负电荷本身依然存在 , 并不是正 、 负电荷的消失 要点四 元电荷 1 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量其国际单位为库仑,符号是 C 2 元电荷: 科学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元电荷, 用 e 表示,这是电荷的最小单位 3 元电荷的数值: e 10 19C 元电荷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 4 比荷: 电子的电荷量 e 和电子的质量 m e 之比叫电子的比荷电子的比荷也是一个常用的物理量,电子的比荷为em e 10 10 30 C /k g 1 . 7 6 1011C / k g. 物体带的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 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有的同学误认为元电荷就是带电荷量足够小的带电体 辨析: 元电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 不是指某一个带电体 , 它是指一个特定的电荷量 另外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都是 10 19 绝缘细线上端固定 , 下端挂一轻质小球 a, b, 开始时 , a、 如图所示 , 现使 则 ( ) A a, 吸住后不放开 B a, 接触后又把 C a、。(人教版)选修3-1物理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ppt课件
相关推荐
新知的情 景。 因此,在热身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看课件讨论 What’s he/she doing?和 What does he/sheoften do?这样的导入能很快吸引住学生,同时还渲染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气氛。 (三)呈现新知 ,合作互动。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紧张感,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外部动机,引发他们一系列的自主活动,促进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 于是我说 I’m
1、第 5节 电势差 1 掌握电势差的概念 , 知道电势差与电势零点的选择无关 2 知道两点之间电势差的正负号与这两点的电势高低之间的对应关系 3 掌握在电场中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功与两点间电势差之间的关系 , 会应用静电力做功的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4 体会电势差的分析过程和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要点一 电势差 1 定义: 电场中两点间电势的差值叫做电势差 , 也叫电压 2
1、2016/11/3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1/3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016/11/3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in to _ _ _ a _. _ _ a _ _ _ _ to of _ to to t 016/11/3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1. 荐 to 把某人介绍给某人 A: to B: in 2016/11/30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2. n. 行;排 v. 排队
1、第 2课时 等势面 1 知道等势面的定义 , 理解等势面的特点 2 了解几种典型电场的等势面 要点 等势面 1 定义: 电场中电势相等的各点构成的面叫做等势面 2 常用电场的等势面的分布情况 (1)点电荷的电场的等势面是以点电荷为球心的一簇球面 , 如下图所示 (2)等量异 (同 )号电荷的电场的等势面是以两个电荷连线的中垂面为对称面的对称曲面 , 如下图所示
1、第 9节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第 1课时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 1 学习运用静电力 、 电场强度等概念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的加速度 、 速度和位移等物理量的变化 2 学习运用静电力做功 、 电势 、 电势差 、 等势面等概念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的能量转化 要点一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 1 电场中的带电粒子的分类 (1)带电的基本粒子:如电子 、 质子 、 粒子 、
1、第 8节 电容器的电容 1 了解电容的概念及常见电容器 , 掌握电容的定义式 2 知道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3 会应用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公式进行定性分析 要点一 电容器 1 电容器的功能和构造 (1)功能:储存电荷和电能的元件 (2)构造:两个彼此绝缘又互相靠近的导体组成一个电容器 (3)平行板电容器:两块彼此隔开平行放置的金属板构成的最简单的电容器 两块金属板称为电容器的两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