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政治必修一 特色专题(2)ppt课件内容摘要:
1、二、经济生活中的图表材料类主观题 图表材料类主观题是近几年政治高考命题的最常见题型,该类试题从背景材料的组成来看,一般情况下既有图表材料,也有文字材料;从设问的组成上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一般由 2 3 问组成;第二,设问层层递进,即由发现问题 到认识问题 再到解决问题;第三,跨模块进行考查,很少将设问局限在某一个模块知识内部。 根据设问角度,近几年高考对该类 试题的考查多数从材料反映的信息 ( 现象或问题 ) 、认识评价现象或分析说明原因 ( 依据、意义 ) 、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等三个角度对考生进行考查。 熟练掌握这三个不同角度的解答方法和技巧,有效的提高解题能力对考生至关重要。 1 “ 2、 三审 ” 获取信息 一审标题: 明确图表反映的中心内容,把握材料的中心和灵魂。 材料反映的信息 ( 现象或问题 ) 二审图表: 一般方法是纵比与横比相结合 ( 横比指的是比较不同的项目,纵比指的是各项目在不同时间的变化 )。 纵比看变化,了解某一具体项目的变化及趋势;横比找联系 ( 或异同、差距 )。 通过对同一时期的不同项目的比较,发现不同事物在同一发展过程中具有的联系 ( 或共同点、差异性、规律 ) 等。 三审附注: 更深入和全面的把握材料。 2 “ 两定 ”“ 两到 ” 解读信息 图表材料以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当前经济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从图表数据的比较和变化中发现问题、把握内在联 3、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解读图表信息的基本方法是 “ 两定 ” “ 两到 ”。 “ 两定 ” 即对图 表数据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 “ 两到 ” 即由数字到术语,由现象到本质。 3 考查两个以上图表反映的信息时,要注意揭示图表之间的关系,因果联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关系,除此之外还有整体与部分等其他关系。 例 1 ( 2014 安徽高考节选 )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工作。 材料 年份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支出 (元 )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 国内旅游收入占 %) 2008 009 0 010 2 011 9 012 4、 2 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 ( 表 ) 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解析 解答本题,第一步在 “ 三审 ” 的过程中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获取信息。 ( 1) 本试题中的表没有标题,但试题第一句话对我们把握表格中心很有帮助 “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 ( 定性 )。 ( 2) 纵比: 时间 项目 分析 2008年2012年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定量: 性:呈下降趋势 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支出 (元 ) 定量: 性:逐年增加 国内旅游收入 (亿元 ) 定量: 8 22 性:逐年增长 国内旅游收入占 %) 定量: 性:上升趋势 (3) 横比:把握不同项目之间的联系:农村 5、居民旅游支出增加,带动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长,拉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第二步通过 “ 两到 ”解读信息。 即完成由数字到术语,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完成从数据到文字术语的转换; 由现象到本质: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改善、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能拉动经济增长。 答案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改善、消费水平逐年提高。 2008 2012 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呈总体下降趋势,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支出逐年增加。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能拉动经济增长。 200 8 20 12 年,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逐年增加,国内旅游收入及其占 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1 “ 三审 ” 获取信息 参照 “ 6、角度一 材料反映的信息 ( 现象或问题 ) ” 中的 “ 三审 ” 获取信息 2 “ 两定 ”“ 两到 ” 解读信息 参照 “ 角度一 材料反映的信息 ( 现象或问题 ) ” 中的 “ 两定 ”“ 两到 ” 解读信息 认识评价现象或分析说明原因 ( 依据、意义 ) 3 根据 “ 三审 ”“ 两定 ” “ 两到 ” 获取和解读的信息,特别是注意把握图表材料反映的问题及本质、某种行为或现象的作用或影响等,结合材料、时政热点并运用设问所限定的模块知识的相关考点理论,对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进行认识、评析或分析说明其原因、意义、依据等。 例 2 ( 2013 北京高考节选 )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7、实施 “ 走出去 ” 战略成为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读上图,描述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在各阶段变化的基本特点,并说明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解析 解答本题,第一步要对坐标图的信息进行获取和解读。 按照“ 三审 ”“ 两定 ”“ 两到 ” 方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 走出去 ” 战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阶段的重大举措; 1985 年至 1992 年的第一阶段基本特点是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均处于较低水平,处于起步阶段。 1992 年至 2002 年的第二阶段,外商直接投资有较大幅度提高,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是从 200 8、2 年至 2010 年,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均有大幅度提高,并且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外商直接投资增长速度。 第二步,将上述获取和解读的信息与经济生活中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对接,并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即可。 答案 第一阶段,我国开始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很少。 第二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对外直接投资略有增 加。 第三阶段,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均快速增长。 对外直接投资是 “ 走出去 ” 的重要方式,可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 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更好地与各国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9、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1 仔细审查设问,明确以下几点: 对材料的要求,是结合还是依据、根据; 知识范围要求,明确哪个模块、哪部分、哪个知识; 主体要求,国家、政府、中共、公民、企业、人大等。 2 仔细审读图表或文字材料,找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我国经济、政治或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3 根据设问要求的各种限定,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提出措施或建议解决问题即可。 例 3 (2014 福建高考节选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 材 10、料 瓷器是代表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重要符号之一。 享有“ 东方艺术 ” 美誉的福建德化陶瓷在陶瓷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在经济的文化含量 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的背景下,德化陶瓷产业面临着如何延续历史文脉、提升产品文化含量、加快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挑战。 专家们指出,迎接这一新挑战尚需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从 企业或政府任选 一个角度,针对材料中专家们指出的问题提出两条解决措施,并简要说明理论依据。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仔细审读设问,明确对材料的要求 专家们指出的问题;知识限定 经济生活知识;主体 政府或企业;具体角度 两条解决措施及理由。 然后 带着问题仔细审读材料 11、,确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 如何延续历史文脉、提升产品文化含量、加快陶瓷文化产业发展;最后根据设问要求和材料所示的问题锁定所用的具体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提出措施,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企业: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创意产品。 理由:战略定位准确才能加快发展。 依靠科技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陶瓷工艺,培养创新型人才。 理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 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优势陶瓷企业的规模。 理由:价值规律的作用。 ( 任选 2 条即可 ) 政府: (1) 发挥陶瓷文化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理由: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理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理由: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 任选 2 条即可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 特色专题(2)ppt课件
相关推荐
师生共同释疑。 师:同学们,通过大家的自学和交流,我们基本上实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下面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理解得不够。 (如学生有疑问,老师则让其他同学回答,老师只作适当的引导与点拨) (如学生无疑问,老师则结束 新授课程:没有同学举手,说明大家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基本理解了,如果大家在学习中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彼此讨论或与老师一起讨论解决) 五、 布置作业,强化训练。 师:同学们
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 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 “ 穿衣服太模胡 ”“ 忘记带领结 „‘ 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 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 ”。 这 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 “ 不修边幅 ”“ 生活俭朴 ” 的特点。 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 、 (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1、一、经济生活中的计算题与曲线图题 经济生活中的计算题 经济生活中的计算题是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具体应用。 这类试题既考查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考查考生的数学计算的转换能力。 此类计算题的解题技巧最主要的是掌握计算公式,经济生活中涉及的计算部分,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一是价值量的计算;二是货币发行量的计算;三是汇率的计算;四是互补品、替代品的变动量的计算;五是利息的计算。 价值量的计算 主要公式 1
学的力量来感化人。 培根说,读诗读史读数学读逻辑学,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书是能改变人的性格的。 这首词能改变你的性格吗。 师:比如老师这里先这样问:你觉得学这首词有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 比如面对中考。 老师在这里给你们比较阅读一首词,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 师唱《虞美人》。 忧伤情绪很浓。 师:好听吗。 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无奈、伤感。 师: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或多或少会有起落,苏轼是
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可联系曲啸、蔡朝东的讲演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加以说明) 二、教师范读。 提示:注意体味讲演的气势与感情,画出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句。 三、整体感知 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同学们 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指出反革命的末日来临的。 揭露 —— 虚弱本质:自己在恐怖、慌、害怕 指出 —— 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 “快完了”
双脸生。 简介作者 晏殊 (9 9 1— 1 055) 字同叔,抚州临川 (今江西抚州 )人。 幼孤,七岁能文章。 宋景德初,以神童荐,赐同进士出身。 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 至和二年卒,年六十五,谥元献。 欧阳修为撰神道碑 (《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二 )。 晏殊“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诗文集今已不传。 有《珠玉词》三卷,张先为之序。 序今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