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七下归园田居游山西村内容摘要:
的画面或场面表达出来。 把一句诗拓展成一段话。 老师先来作一 个示范。 力争把 陶诗平淡醇美 而富有情趣 的艺术特色 表现出来。 我辞了官职,终于来到了我向往的山林,这里山朗气清,景色怡人,这是我渴望的自由境地,在南山下我开垦了一块豆田,也许我太喜欢喝酒了吧,田里豆苗稀疏,草儿却很茂盛。 Ppt5 下面同学们四个人一个小组,从《归园田居》中选择一句你喜欢的诗句进行拓展。 □生 1:早晨起来,简单地梳洗了一下,提着酒葫芦就到了田里,清除田间杂草,累了就休息,晚上顶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去。 □ 生 2:一路上露水沾湿了我的裤子,这条田埂很狭窄,但杂草却很深,草中的虫子不停地鸣叫。 □ 生 3:衣 服打湿了没有关系,只要我现在做的事不是违背我归隐的意愿就行了。 师:又是一次成功的展示,这个环节的打开锦囊的幸运非莫属,请你为大家打开第二个锦囊。 (呈现“锦囊”二:“ 化用诗歌与散文,妙笔生花解诗情。 ” ) (四)品诗( 10: 10- 10: 22) 诗言志,古人写诗为了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国维说: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抒情诗是诗 人感于外物后一份心灵颤动的美妙,一份鲜活的感动,一份撞击心灵的真诚。 思考: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 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早出晚归,为什么不是月照而归, 而是带月而归呢。 “带月荷锄归 ”一句不仅有形象,还写出优美温馨的意境,诗中有画,真切生动。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 我们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鲁教版语文七下归园田居游山西村
相关推荐
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谈谈对老王这个人物的观感。 2、 [理线索 ]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 3、 [知内容 ]用一句话回答以下的问题。 ( 1)老王的生活过得如何 ? ( 2)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 二、合作探究 1. 研读老王之 “ 苦 ”。 ( 1) 朗读 1 至 4 段 ,归纳出 老王 受了哪些 苦。 ( 2)老王受的苦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 三、情感体验
1、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学案 3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阶段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课标要求 一、历史性的跨越 1 邓小平南方谈话 (1)背景: 2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东欧剧变, 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学习探究区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苏联 (2)主要内容: 党的 不能动摇
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 我问:“老王怎么了。 好些没有。 ” “早埋了。 ”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 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 天。 ”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 —— 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我也不懂,没多问。
1、专题四 中国近现 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案 4 专题学习总结 网络构建区 (略 ) 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线索梳理 知识总结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阶段 历史背景 表现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洋货 ”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变化尤其明显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1、专题五 走向世界 的资本主义市场 学案 1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课标要求 学习探究区 一 、 分散的文明 1 世界五大区域文明 东亚 、 南亚 文明 、 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文明 、 欧洲基督教文明 、 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 2 特点 (1)文明区域是相对封闭的 , 地域性和独立性特征相当明显。
1、专题五 走向世界 的资本主义市场 学案 5 专题学习总结 网络构建区 (略 ) 一 、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与阶段特征 线索梳理 知识总结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阶段 推动因素 主要资 本 主要途径 影响 15、 16世纪 新航路开辟 商业 资本 欧洲殖民的扩张和掠夺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17世纪 18世纪中期 殖民扩张、争霸 世界市场继续拓展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