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ppt课件内容摘要:

1、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学案 4 专题学习总结 网络构建区 (略 ) 一、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历程 线索梳理 知识总结区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主要表现 重大事件 主要认识 经济建设 的发展与 曲折 “一五 ”计划 、 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的成功探索; 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总路线;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 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要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重心转移; 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 2、市重点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调整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走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创办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等经济特区;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等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的主动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推进、逐步扩大、由点到面逐步推进的 二、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项目 内容 时期 原因 核心内容 意 3、义 土地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农业 合作化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 公社化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 ,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 , 实行分 4、户经营 , 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一、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认识 1 含义: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改革这些体系和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2 必要性: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 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 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 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突破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6 内容 :农村推行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城市改革国有企业,增强企业活力,推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5、。 7 实质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 意义 :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 “ 点 ” 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 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2 “ 线 ” 是沿海 6、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 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 “ 面 ” 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 “ 全方位 ” 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的两手战略,不仅 “ 引进来 ” ,而且 “ 走出去 ”。 5 “ 宽领域 ” 是指我国不仅开放经济领域,而且在逐步开放政治、思想文化领域。 6 “ 多层次 ” 是不仅设立经济特区,而且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开放区,并且不断向内地延伸。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土改后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 1 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 前者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土地和生 7、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权和使用权;后者以生产资料的农民私有制为基础,农民享有所有权。 2 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前者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后者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生产。 归类比较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3 产品分配方式不同。 前者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后者作为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4 影响不同。 前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后者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总结区 方法 8、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二、分析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 “ 开放 ” 的主要区别 不同点 旧中国 当今中国 背景 不同 鸦片战争后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打败后被迫开放 是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对外开放 性质 不同 是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和掠夺的产物 是党和政府进一步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 , 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作出的战略决策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知识总结区 内容不同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进行经济侵略 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结果不同 便利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 9、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取得了重大成就 (2013天津文综, 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20世纪 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 在 20世纪 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造成其“ 茫然 ” 的主要原因是 ( ) 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 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 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 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方法探究区 例题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方法探究区 解题思路 1定考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2抓关键:注意材 10、料中 “20世纪 50年代 ”和 “20世纪90年代中期 ”两个时间信息。 3辨选项 答案 D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方法探究区 选项 正误 判断依据 A 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拥有了自主权 B 该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 C 该项说法发生在 20世纪 50年代 D 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一些企业不知如何适应市场经济 解答情景式选择题的方法技巧 (1)题型特点 情景式选择题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教材以外的新材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结论。 (2)解答方法 第一步,提取信息。 阅读题干和选项中的新材料、新情境,捕捉有效信息。 11、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审清选项含义。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方法探究区 第二步,转换信息。 回忆、联想教材知识,思考该题需要联系哪些知识点。 第三步,整合信息。 综合题干要求、选出题干要求、选项信息和教材知识,整合出正确答案。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方法探究区 变式训练 1 (2013山东文综 )20世纪 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 “ 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 ;后者则认为 20 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 “ 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 “ 它 ” 是指 ( ) A土地改革 B “ 一五 ” 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2、D人民公社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方法探究区 解析 本题考查中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产量的下降。 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类似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选 土地改革是在 50年代初期,此时尚未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故 “一五 ”计划是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故 苏联未进行过类似于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的尝试,故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方法探究区 答案 D 2 (2012天津文综 )下面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 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 (限 2月 5日作废 )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 (印章 ) 1963年 1月 10日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方法探究区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图中的有效信息。 介绍信中的关键信息是“携带通用粮票 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说明粮票在当时经济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结合教材所学可知, 20世纪 6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答案为 A、 C、 不是介绍信反映的实质问题。 知识总结区 方法探究区 方法探究区 答案 B。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