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 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ppt课件内容摘要:
1、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 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 2课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 预习导学 梳理 知识 点拨 2 课堂讲义 理解 深化 探究 3 当堂检测 巩固 应用 反馈 4 教材问题解答 答疑 释惑 应用 一、三元里抗英 国发动侵华战争 , 清政府卑躬屈膝 , 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 , 承担起反侵略重任。 1841年 5月 , 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掠的英国侵略军 ,并随后两度包围。 元里抗英斗争 , 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 _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 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 、 抵御外侮的爱 2、国精神。 预习导学 梳理 知识 点拨 四方炮台 自发 知识点拨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呈现出自发性的特点 , 主要任务是抵御外来侵略 , 彰显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 但民族意识尚未真正萌发。 二 、 左宗棠收复新疆 英侵略新疆。 (1)1875年 ,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 , 督办新疆军务。 (2)1876年 , 左宗棠西征 , 仅用半年多的时间 , 就收复 _大部分领土。 钦差大臣 新疆 (3)1877年 , 消灭 主力 , 攻克喀什噶尔。 (4)1878年 , 收复除 外的全部新疆地区。 改订条约 : 1881年 , 中俄签订 ,中国收回伊犁 , 但俄国割占了中国西部约 7万平 3、方公里的领土。 阿古柏 伊犁 改订条约 三 、 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1)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 中日舰队在黄海遭遇。 (2)概况:广大将士奋勇杀敌 , 北洋水师损失较大 , 但主力尚存。 (3)结果:威海卫战役后 ,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背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 签订 , 割台湾给日本。 (2)杰出人物:邱逢甲 、 徐骧 、 刘永福。 (3)结果:因缺乏清政府的支持 , 1895年 10月 , 台湾沦陷。 马关条约 四 、 义和团反帝运动 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津沿途的反帝斗争;在北京的斗争。 联合剿杀下失败。 (1)义和团运动在 4、中国近代 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义和团战士的英勇斗争 , 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国军民 , 坚决维护 , 捍卫 ,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 反帝爱国 抗御外敌 国家主权 民族尊严 知识点拨 义和团运动是单纯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 一是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 自始至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 , 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二是在于它的分散性 , 各地始终各自为战;三是利用迷信手段 , 具有浓厚的封建落后性。 从以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 , 义和团运动与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相比 , 并不具有时代的特点。 课堂讲义 理解 深化 探究 主题一 义和团 5、运动的背景、特点和意义 午战争后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自发性。 从 1898年秋山东人民反洋教开始 , 到 1900年 6月担负起抗击八国联军的任务而进入高潮 , 义和团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 , 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 (2)分散性。 义和团运动始终是各地各自为战 , 缺乏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领导。 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 , 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 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探问题 材料 打鬼烧书图 是 19世纪末流传于山东的反洋教斗争宣传画。 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义和团的哪些信息。 答案 “ 打鬼 ” 义和团 6、把矛头指向洋人 , 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精神。 “ 烧洋书 ” 体现了对外来事物的仇视 , 具有盲目的排外性。 教方法 图示法理解义和团 、 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 主题二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朝封建统治腐朽 , 统治者又闭目塞听 、 愚昧无知 , 造成政治 、 经济 、 军事等方面的落后;战争爆发后 ,清政府或战和不定或片面求和 , 组织抵抗不力。 尽管军民奋起抵抗 , 但无力扭转败局。 片战争中的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 , 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法国在 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 , 与英国共同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 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 19世纪 7、末已成为亚洲的强国;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 实力更加强大。 综上所述 , 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探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期间 , 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在写给家人的信中提到: “ 各处调到的兵 毫无纪律。 互斗杀人 夷兵抢夺十三洋行 , 官兵杂入其中 , 肩挑担负 , 千百成群 , 竟行遁去 从不闻清查一二。 ” 沿海水师 , 率皆老弱无用 , 军器率多残缺 , 并不修整。 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 , 遇击即破 , 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 ,作何抵御。 似此废弛 , 何以肃边 8、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 (1835年 ) (1)依据以上材料分析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答案 材料反映出中国军队军纪败坏 , 缺乏训练 , 装备低劣 , 毫无战斗力 , 无法有效抵抗外来侵略 , 这是清朝腐朽统治在军事上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 中国所制子弹 , 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 ,弹面皆孔 , 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 即引信拉火 , 亦多有不过引者。 甲午战争 李鸿章认为 , 北洋舰队 “ 只八船可用 , 北洋千里 , 全资屏蔽 , 实未敢轻于一掷 ”。 “ 无论如何 , 北洋舰队勿得再行出行于山东高角 (成山角 )与鸭绿江口划线以外。 ” (2)从以上材 9、料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海战中国失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 弹药质量不合格; 领导决策者惧战妥协; 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教方法 原因类试题的分析角度 (1)从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原因 (内因 )客观原因 (外因 )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 、 参与者内在的经济 、 政治 、 思想等。 客观原因:自然 、 社会环境 、 外在各方面的政治 、 经济 、思想等因素。 (2)从深度上分析: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 (导火线 、 借口等 )。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 、 客观方面的因素。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 (生产力发展 、 时代要求 )主观需 10、要。 当堂检测 巩固 应用 反馈 1.“ 不用官兵 , 不用国帑 , 自己出力 , 杀尽尔等猪狗 , 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 这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警告外国侵略者告示中的一段话 ,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1 2 3 4 5 6 解析 从材料中 “ 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 判断 ,应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答案 A 1 2 3 4 5 6 2.“ 大将筹边尚未还 ,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 这首诗赞颂了 ( ) 解析 从材料中 “ 大将筹边 ”“ 湖湘子弟 ”“ 玉关 ” 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是指左宗棠收复新疆。 1 2 3 4 5 6 A 11、 “ 此日漫挥天下泪 , 有公足壮海军威。 ” 并赐予邓世昌 “ 壮节公 ” 谥号。 邓世昌牺牲是在 ( ) 解析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 , 邓世昌下令中炮后倾斜的 “ 致远 ” 舰去撞击日舰 , 不幸被鱼雷击中沉没 , 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1 2 3 4 5 6 B 1 2 3 4 5 6 4.“ 宰相有权能割地 , 孤臣无力可回天 , 扁舟去作鸱夷子 ,回首河山意黯然。 ” 这是近代爱国志士邱逢甲的一首诗 ,它充分表达了作者 ( ) 解析 从诗的内容可以直接看出作者对清政府割台的强烈不满 , 故选 可排除。 诗歌内容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山河被割裂的伤感和无力 , 排除 诗中对人 12、民的反抗斗争没有提及 , 排除 答案 A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流传很广的一段揭帖: “ 神助拳 , 义和团 , 只因鬼子闹中原。 挑铁道 , 把线砍 , 旋再破坏大轮船。 一概鬼子都杀尽 , 大清一统庆升平。 ” 下列对此揭帖主旨概括最完整准确的是 ( ) 1 2 3 4 5 6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词 “ 挑 、 砍 、 破坏 、 杀尽 ” 等信息说明要灭洋 、 杀尽洋人 , 由 “ 大清一统庆升平 ” 说明支持清政府 , 因此 答案 D 回答问题。 材料 马克 吐温是美国著名进步作家 , 其创作的一生正值 19世纪60年代到 20世纪初这一时期 , 他用其特有的讽刺笔墨对殖民主义 、帝国主义罪行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下面是 1900年 8月 12日他写给朋友的信中的一段话: “ 现在全中国都站起来了 , 我的同情完全在中国人民方面。 欧洲的匪徒们曾经欺凌他们多年 , 我希望他们能把外国人都轰走 , 永远不让他们。(人民版)必修一 2.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ppt课件
相关推荐
1、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 民主革命 第 2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 预习导学 梳理 知识 点拨 2 课堂讲义 理解 深化 探究 3 当堂检测 巩固 应用 反馈 4 教材问题解答 答疑 释惑 应用 一、武昌起义 (1)外因: 空前严重。 (2)内因: 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 (1)组织: 、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 政治制度 第 2课 走向 “ 大一统 ” 的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 “始皇帝 ”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 ,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 1 预习导学 梳理 知识 点拨 2 课堂讲义 理解 深化 探究 3 当堂检测 巩固 应用 反馈 4 教材问题解答 答疑 释惑 应用 一、 “ 六王毕,四海一 ” (1)概况:公元前 230年至公元前 221年 ,
小结:为了具体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作者举了“地中海沿岸”和“我国榆林地区”两个例子。 这两个例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个是两三年前古代西方的事例,一个是几百年前中国的例子,时间久远,地域跨度大,充分说明沙漠对人类危害由来已久,处处存在。 从而突出了它“最顽强”的特征,唤起人们征服沙漠的紧迫感。 第一部分其实告诉人们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如何征服沙漠 沙漠既然有如此的危害
1、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 民主革命 第 1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 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 预习导学 梳理 知识 点拨 2 课堂讲义 理解 深化 探究 3 当堂检测 巩固 应用 反馈 4 教材问题解答 答疑 释惑 应用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原因 民族矛盾:鸦片战争后 ,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阶级矛盾: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
1、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 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 1课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 1840年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1 预习导学 梳理 知识 点拨 2 课堂讲义 理解 深化 探究 3 当堂检测 巩固 应用 反馈 4 教材问题解答 答疑 释惑 应用 一、国门洞开 (1)世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 急需开辟更大的 _ 和原料产地。 (2)中国:国力渐衰 , 内部危机严重 ,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 政治制度 第 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预习导学 梳理 知识 点拨 2 课堂讲义 理解 深化 探究 3 当堂检测 巩固 应用 反馈 4 教材问题解答 答疑 释惑 应用 一、夏商政治形式 (1)时间:距今大约五千年前。 (2)地区: 和长江流域。 (3)突出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 、